土木兹仅分,吾民信益坚
出处:《赋古佛》
宋 · 黄庶
树老枝半死,碑断壁底眠。
古屋颜色改,有佛独岿然。
苍首上雨足,坏臂蔓草缠。
野老每再拜,往往报丰年。
孔祠照四方,制度丹雘妍。
朝夕过其下,孰肯为恭虔。
土木兹仅分,吾民信益坚。
佛法入人心,谁与斸其根。
苍苍不可问,用意或者偏。
木蠹罪岂大,付与啄木权。
胡不啄佛徒,使蠹民之天。
古屋颜色改,有佛独岿然。
苍首上雨足,坏臂蔓草缠。
野老每再拜,往往报丰年。
孔祠照四方,制度丹雘妍。
朝夕过其下,孰肯为恭虔。
土木兹仅分,吾民信益坚。
佛法入人心,谁与斸其根。
苍苍不可问,用意或者偏。
木蠹罪岂大,付与啄木权。
胡不啄佛徒,使蠹民之天。
注释
树老:老树。枝半死:枝干枯。
碑断:断裂的石碑。
壁底眠:沉睡在墙壁下。
古屋:古老的房屋。
颜色改:色彩已改。
佛独岿然:唯有佛像屹立。
苍首:青苔覆盖的头颅。
雨足:饱经风雨。
坏臂:残臂。
蔓草缠:被蔓草缠绕。
野老:田野老人。
再拜:膜拜。
孔祠:孔子庙宇。
丹雘妍:规制华美。
孰肯:少有人。
恭虔:真心敬奉。
土木兹仅分:庙宇与土地木料仅存。
佛法入人心:佛法深入人心。
谁与斸其根:谁能挖出其根基。
苍苍不可问:世事沧桑难以追寻。
木蠹罪:木蛀虫之罪。
啄木权:让啄木鸟判断。
胡不:为何不。
蠹民之天:对百姓的蛀害。
翻译
老树枝干枯半死,断裂的石碑沉睡在墙壁下。古老的房屋色彩已改,唯有佛像独自屹立。
青苔覆盖的头颅饱经风雨,残臂被蔓草紧紧缠绕。
田野老人常来膜拜,祈求丰收年景。
孔子庙宇光照四方,规制华美鲜艳。
人们每日经过,却少有人真心敬奉。
庙宇与土地木料仅存,百姓信仰更加坚定。
佛法深入人心,但谁能挖出其根基。
世事沧桑难以追寻,或许初衷有所偏颇。
木蛀虫之罪是否重大?应让啄木鸟来判断。
为何不啄食佛徒,让他们反省对百姓的蛀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庶所作的《赋古佛》,通过对古树残碑、古屋佛像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信仰坚守的感慨。首联“树老枝半死,碑断壁底眠”形象地刻画了古物的衰败,而“古屋颜色改,有佛独岿然”则突显出佛像的静穆与坚韧。接下来,诗人通过“苍首上雨足,坏臂蔓草缠”暗示岁月的侵蚀,但人们对佛的虔诚并未减少,“野老每再拜,往往报丰年”,反映出民间对佛教的祈福心理。
诗中提到孔子祠堂的华丽与世人对其敬意的缺失形成对比,“朝夕过其下,孰肯为恭虔”,批评了人们的冷漠。诗人进一步指出,尽管佛像只是土木之身,但人们对其信仰的坚定却可见一斑,“吾民信益坚”。然而,他质疑这种信仰是否深入人心,担心佛法可能被某些人利用,“佛法入人心,谁与斸其根”。
最后,诗人以“木蠹罪岂大,付与啄木权”的隐喻,暗示对佛法中可能存在的腐败现象的担忧,提出应由真正的信徒来维护教义的纯洁,而不是让不法之人得逞。“胡不啄佛徒,使蠹民之天”表达出对净化信仰环境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佛形象探讨了信仰的真谛与人心的复杂性,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