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全文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出处:《赠上官法师
宋 · 李吕
法官道家流,修奉有年所。
灵验感人多,时贤赠诗句。
一日来访予,三揖进宾庑。
函袖出异书,雷文加释注。
涤手遍披阅,因果皆有据
纷纷秦汉后,死者略可睹。
权量巧心计,悖道忘君父。
贪淫蔑仁义,往往涴斤斧。
质经吾圣人,有理无其故。
迨乎震夷伯,隐慝才显露。
嗟乎三代前,朴实犹近古。
后者业虽炽,日甚造罪苦。
不然子之书,何乃遽有许。
自居田野间,兹事闻亦屡。
又知今视昔,已复不胜数。
蠢彼无知辈,徒诵孝悌语。
人貌犬彘心,埋头入秽污。
俯仰多厚颜,劬劳忍深负。
目前恣为乐,遑恤盈墨簿。
愿子持此书,镵石置通衢。
比屋得大诫,毋致烦天诛。
下愚终不移,自取任从渠。
有能用斯言,仙籍登不诬。
脱或秘弗示,与道终悬殊。
述此赠行色,子其信否乎。

拼音版原文

guāndàojiāliúxiūfèngyǒuniánsuǒ

língyàngǎnrénduō
shíxiánzèngshī

lái访fǎngsānjìnbīn

hánxiùchūshūléiwénjiāshìzhù

shǒubiànyuèyīnguǒjiēyǒu

fēnfēnzòuhànhòuzhělüè

quánliángqiǎoxīnbèidàowàngjūn

tānyínmièrénwǎngwǎngjīn

zhìjīngshèngrényǒu

dàizhènbǎiyǐncáixiǎn

jiēsāndàiqiánshíyóujìn

hòuzhězhōngchìshènzàozuì

ránzhīshūnǎiyǒu

tiánjiānshìwén

yòuzhījīnshìzhěshèngshù

chǔnzhībèisòngxiào

rénmàoquǎnzhìxīnmáitóuhuì

yǎngduōhòuyánláorěnshēn

qiánwèihuángyíng簿

yuànchíshūchánshízhìtōng

jièzhìfántiānzhū

xiàzhōngrèncóng

yǒunéngyòngyánrèndēng

tuōhuòfèishìdàozhōngxuánshū

shùzèngxíngxìnfǒu

注释

道家流:道家学派。
修奉:修炼、修行。
灵验:神奇、有效。
权量:权谋、策略。
悖道:违背道义。
蠢彼无知辈: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厚颜:厚脸皮,不知羞耻。
劬劳:辛勤劳动。
盈墨簿:罪行记录册。
镵石置通衢:刻在路边石头上,供人观看。
天诛:天意的惩罚。

翻译

法官遵循道家思想,修炼多年。
他的法术感动人心,当代贤者赠他诗句。
有一天,他来拜访我,深深作揖进入客堂。
他袖中拿出一本奇异的书,上面有雷文注解。
我洗净双手仔细阅读,书中因果分明都有依据。
书中所述发生在秦汉之后,死者的事迹隐约可见。
书中揭示了权谋与背离道义,忘却君父。
贪婪放纵,轻视仁义,常导致灾祸。
圣人曾审视此书,认为其中道理虽在,原因不明。
直到夷伯被震惊,隐藏的恶行才暴露。
感叹在三代以前,人们还保留着淳朴的古风。
后来的人虽然事业兴盛,但罪孽也日益深重。
否则你的书,为何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你居住在乡野,这样的事已多次听说。
我也深知,今人看待过去,罪行更是数不胜数。
那些愚昧之人,只会空谈孝悌之道。
外表人样内心猪狗,沉溺于污秽之中。
他们厚颜无耻,无视辛劳,只图眼前享乐。
他们不愿面对罪行,只想逃避记录。
希望你能持此书,刻在路边石上。
让每户人家都能得到警示,以免触怒天意。
愚蠢的人不会改变,后果由他们承担。
能领悟这些话的人,就能登上仙籍,不会虚妄。
如果有人秘而不宣,那就与道相去甚远。
写下这些赠言,你是否相信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吕所作,名为《赠上官法师》。诗中表达了对佛学的尊崇与理解,以及对修行之人的赞赏和期许。

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首先描绘了一位法官兼道家修奉者的形象,这个人灵验感人,受到时贤赠送诗句的礼遇。接着描述这位法师来访,带来了异书,并亲自释注,展现了其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

接下来的部分,作者批评了历代以来那些不义之人,他们虽然权势滔天,却背弃道德,忘记君父。这些贪婪无仁的人常被比作秦汉以后的暴君。但是,诗中所赞扬的圣人则不同,有理无故,表明了他们的行为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朴实之风的怀念,以及对后世种种罪苦的叹息,作者传达了一种向往和批判。随后,诗中提到那些只会诵读孝悌语,却内心险恶的人,他们虽然外表看似文明,但实际上却埋头于污秽之中。

在最后,作者以愿望的口吻,希望对方能持守这份修行,如镵石置于通衢之地,不受世俗诛罚。诗中还提到“比屋得大诫”,意味着通过佛法获得了伟大的教诲。而结尾处,“有能用斯言,仙籍登不诬”表达了一种对于修行者能够达到超脱尘世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佛学和道德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真正修行者的尊重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