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坐穷寒未了,扫将残雪葬枯骸
出处:《千山杂咏五首》
明 · 释函可
枯藤为幕月为阶,半卷莲经伴古崖。
甲子坐穷寒未了,扫将残雪葬枯骸。
甲子坐穷寒未了,扫将残雪葬枯骸。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宗哲理的深刻感悟。
首句“枯藤为幕月为阶”,以“枯藤”作为背景,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生命的终结,而“月为阶”则赋予了这一场景一种超脱的美感,仿佛月光铺就了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引人遐想。这种对比,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寂静与冷清,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次句“半卷莲经伴古崖”,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禅意氛围。莲花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象征着纯净与解脱。在这里,它与古老的岩石相伴,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寓意着在自然之中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这句诗通过“半卷”的动作,似乎在说,即使是在最平凡的日常中,也能找到修行与领悟的契机。
第三句“甲子坐穷寒未了”,“甲子”是中国干支纪年法的一部分,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漫长与无尽,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诗人坐在寒冷中,面对着时间的无情,却并未感到绝望,反而在“未了”二字中透露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和追求。
最后一句“扫将残雪葬枯骸”,以“扫雪”为行为,象征着清除心中的杂念,让心灵得以净化。而“葬枯骸”则可能寓指对过去或已逝事物的放下,以及对新生的期待。整个句子充满了禅宗中的生死观和轮回思想,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希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独特见解,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内心平静与精神超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