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巳辰年
出处:《孔长源挽词二首 其二》
宋 · 苏轼
小堰门头柳系船,吴山堂上月侵筵。
潮声半夜千岩响,诗句明朝万口传。
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巳辰年。
佳城一闭无穷事,南望题诗泪洒笺。
潮声半夜千岩响,诗句明朝万口传。
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巳辰年。
佳城一闭无穷事,南望题诗泪洒笺。
注释
小堰门头:地点名,指某个有小堰的地方。柳系船:柳树下系船,可能指诗人离别或聚会的场景。
吴山堂上:吴山上的厅堂,可能指某处名胜或聚会场所。
月侵筵:月光照射到宴席上,营造出宁静或凄凉的氛围。
潮声半夜:深夜的潮汐声。
千岩响:形容潮水声回荡在众多山岩间。
诗句明朝:明天的诗句,可能指诗人创作的诗作。
万口传:被许多人传诵。
岂意:未曾料想。
日斜:傍晚时分。
庚子后:庚子年之后,指具体时间。
岁在巳辰年:指当前的年份。
佳城:美好的墓地,对逝者的尊称。
无穷事:无尽的思念和回忆。
南望:向南远望,可能表示对故人的怀念。
题诗:写诗。
泪洒笺:泪水落在纸上,表达悲伤之情。
翻译
小堰门边,柳树下系着船只,吴山厅堂之上,月光映照着宴席。半夜潮水涌动,声音响彻千岩,明日的诗句将被万人传颂。
没想到时日渐斜,已然是庚子之后,忽然惊觉又是一年巳辰时光。
亲人长眠,留下无尽哀思,我南望远方,提笔题诗,泪水洒落纸上。
鉴赏
此诗为北宋文学巨匠苏轼所作,名为《孔长源挽词二首》之二。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融合了作者对景物的细腻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
开篇“小堰门头柳系船”,以轻柔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画面,水边的柳树随风摇曳,与岸边停泊的小船相依为命,显现出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状态。紧接着,“吴山堂上月侵筛”,则是借助夜晚的月光,将视线延伸至远处的吴山之巅,那里或许有古老的堂宇,月色渗透其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潮声半夜千岩响”一句,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夜半时分,大自然中潮水拍打岩石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回荡在千岩之间,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也彰显出诗人胸中的豪情万丈。接下来的“诗句明朝万口传”,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创作的自信和期待,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流传后世,被无数人所传颂。
然而,随后的“岂意日斜庚子后,忽惊岁在巳辰年”一句,却是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这里运用了干支纪年法,将时间的流转与天地自然的循环相联系,表达出诗人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思考。
最后,“佳城一闭无穷事”和“南望题诗泪洒笺”,则是作者面对所处的环境和历史的沉思。这里的“佳城”可能指的是某个美丽而又充满故事的地方,而“一闭”表明了时间的封存与隔绝。同时,“无穷事”则暗示着历史的深邃和复杂,无法窥其全貌。而“南望题诗泪洒笺”,则是作者站在高处远眺,以诗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些未尽之言和深沉的情怀,都化作了滴落的泪水,记录在诗笺上。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苏轼超凡脱俗的艺术风貌和他对于历史、时代以及个人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