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马驮驮百里程,青枫一夜血诗成
出处:《王烈妇诗》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介马驮驮百里程,青枫一夜血诗成。
祇应刘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汉水清。
祇应刘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汉水清。
鉴赏
这首诗《王烈妇诗》由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通过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王烈妇的深切缅怀与敬仰。
首句“介马驮驮百里程”,以“介马”(战马)的形象,描绘了王烈妇在艰难险阻中跋涉百里的壮烈情景,马背上的负载不仅指实际的行囊,更象征着她肩负的沉重责任与使命。这一句通过马匹的负载和长途跋涉,营造出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次句“青枫一夜血诗成”,将“青枫”与“血”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暗示王烈妇在一夜之间,以生命为笔墨,书写下了激昂悲壮的诗篇。这里的“血”既可理解为她内心的热血沸腾,也可解读为她为国为民牺牲的鲜血,形象地表达了她对国家、对人民深沉的爱与忠诚。
后两句“祇应刘阮桃花水,不似巴陵汉水清”,运用对比手法,将王烈妇的事迹与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刘阮桃花源进行类比,同时将她的事迹与巴陵(今湖南岳阳)的汉水进行对比。这里,“刘阮桃花水”象征着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境界,而“巴陵汉水清”则代表了现实世界的清澈与纯净。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王烈妇高尚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她所处时代环境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王烈妇事迹的深情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代的深刻思考。杨维桢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历史人物的情感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对王烈妇崇高精神的永恒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