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于我夫何为,五斗米,焉足糜
出处:《秋夜过虎丘与方思道坐白莲池石各赋一首》
明 · 郑善夫
夜入虎丘山,露坐白莲池。
秋月淡淡开涟漪,秋风袅袅吹葛衣。
月中歌声遏云起,双翮忽欲乘风飞。
憨憨泉,甘如饴,一饮数斗疗我饥。
可中亭上鸣参差,希音嘹亮明者谁。
方思道,郑继之,二人瞰世同一机。
今时莫道无钟期。
吁嗟乎太行之路多崄巇,烟尘障天咫尺迷。
壮志于我夫何为,五斗米,焉足糜。
南山有蕨藜,北山有紫芝。
归乎归剑池,蛟龙久不起。
生公法石至今疑,来日大难知不知。
愿言将子颠冥于武夷。
秋月淡淡开涟漪,秋风袅袅吹葛衣。
月中歌声遏云起,双翮忽欲乘风飞。
憨憨泉,甘如饴,一饮数斗疗我饥。
可中亭上鸣参差,希音嘹亮明者谁。
方思道,郑继之,二人瞰世同一机。
今时莫道无钟期。
吁嗟乎太行之路多崄巇,烟尘障天咫尺迷。
壮志于我夫何为,五斗米,焉足糜。
南山有蕨藜,北山有紫芝。
归乎归剑池,蛟龙久不起。
生公法石至今疑,来日大难知不知。
愿言将子颠冥于武夷。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夜访虎丘山,露坐白莲池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清幽。首句“夜入虎丘山”点明地点,随后“露坐白莲池”则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接着,“秋月淡淡开涟漪,秋风袅袅吹葛衣”两句,运用自然景象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凉意的秋夜景色,同时“淡淡”、“袅袅”等词的使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感。
“月中歌声遏云起,双翮忽欲乘风飞”两句,诗人以歌声和飞翔的想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仿佛在月光下,歌声能触动云层,激发了内心的自由向往。接下来,“憨憨泉,甘如饴,一饮数斗疗我饥”则转而描写泉水的甘甜,不仅解渴,更寓意心灵的滋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可中亭上鸣参差,希音嘹亮明者谁”两句,通过描述亭上音乐的参差不齐,以及声音的明亮,引出了对演奏者的赞叹,同时也暗示了艺术之美能够穿透心灵,带来深刻的共鸣。最后,“方思道,郑继之,二人瞰世同一机”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共同面对世界的洞察,体现了深厚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共鸣。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艺术之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充满了深邃的意境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