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未必小乘人,肯作大乘行全文

未必小乘人,肯作大乘行

出处:《后杂言六首
明 · 王世贞
由来大乘地,不踏小乘径。
满口说大乘,何曾有一证。
或请丞相田,或借中涓柄。
开筵珊瑚拥,发箧黄金迸。
未必小乘人,肯作大乘行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后杂言六首》中的第五首。诗中以“大乘”与“小乘”为喻,探讨了信仰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由来大乘地,不踏小乘径。” 开篇即点明主题,大乘佛教追求普度众生,而小乘则更注重个人解脱。诗人认为,真正的信仰者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大乘教义,而应身体力行,实践大乘精神。

“满口说大乘,何曾有一证。” 接下来,诗人对那些只会空谈大乘教义,却未曾真正实践的人提出了质疑。他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真正理解并践行了大乘教义。

“或请丞相田,或借中涓柄。” 这句话描绘了一些人为了获取权力和地位,不惜利用政治资源,甚至不惜牺牲道德原则。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描述,批评了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开筵珊瑚拥,发箧黄金迸。” 描述了奢华宴席的场景,珊瑚装饰的宴会,黄金从箱子里散落而出,展现了财富与权力的炫耀。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在物质享受上过度追求,忽视精神层面提升的人。

“未必小乘人,肯作大乘行。” 最后一句,诗人提出疑问,是否那些坚守小乘教义,追求个人解脱的人,能够真正放下个人利益,去实践大乘精神,普度众生。这句话引人深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信仰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大乘与小乘的对比,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于信仰实践、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