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出处:《宣州杂诗二十首 其六》
宋 · 梅尧臣
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
注释
信谗:听信小人的谗言。逐:驱逐。
伐国:攻打他国。
仁:仁德。
屈子:指屈原,古代楚国诗人。
行:行走。
昭王:楚昭襄王。
水滨:水边。
包茅:古代楚国祭祀时需献上的包在束茅上的青草。
责贡:要求进贡。
香草:象征高洁的品德。
纫:编织。
莽苍:形容山川广大而苍茫。
属:归属,这里是归于。
翻译
听信谗言的人常被驱逐,攻打他国难道就无仁德之心?屈原在江边行走,楚昭王询问于水边。
他曾要求包茅作为贡品,自己则坚持编织香草的美德。
广袤的山川依旧,渔歌只属于田野之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第六首,主要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对忠直之士被冤枉和贤明君主缺失的感慨。首句“信谗多见逐”揭示了历史上因听信谗言导致忠良被贬逐的现象,暗指屈原被楚王疏远的悲剧。次句“伐国岂无仁”反问,暗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有仁德之心。
接下来,诗人借屈原在江畔行吟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子高尚人格的敬仰,“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昭示着屈原与楚昭王的对话,寓意贤者被误解的无奈。诗人进一步以“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比喻屈原的忠诚与高洁,即使遭受指责,仍坚守美德。
最后两句“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描绘出一幅山水间渔夫唱和的画面,象征着屈原的清高与世隔绝,以及诗人对屈子命运的深深同情,同时也寄寓了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人物为载体,寓言深沉,表达了对贤良被埋没的惋惜,以及对公正和明君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