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不见鬓边丝,那能再如漆全文

不见鬓边丝,那能再如漆

出处:《会友有谈归赋寄
明 · 曹于汴
弧矢怀四方,安能事一室。
万厦庇士寒,冻死亦不恤。
有弟贫且耕,予咎弟何失。
有妻病且愦,月老系之匹。
我忧年踰强,大道犹闇窒。
我忧民木苏,烽烟方急疾。
吁嗟忧何为,采菊酬秋日。
不见鬓边丝,那能再如漆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民生的深切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首句“弧矢怀四方,安能事一室”以箭矢射向四面八方,比喻心怀天下,无法仅局限于个人生活,体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接着,“万厦庇士寒,冻死亦不恤”描绘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困与苦难,许多人生活在寒冷之中,却无人关心救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冷漠。诗人通过“有弟贫且耕,予咎弟何失”表达对自己兄弟处境的担忧和自责,流露出对家庭责任的重视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

“有妻病且愦,月老系之匹”则关注到家庭内部的问题,妻子患病,生活混乱,诗人感叹婚姻关系的脆弱与不易维持,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环境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我忧年踰强,大道犹闇窒”表达了对个人衰老与社会进步缓慢的忧虑,担心在时间的流逝中,理想与追求被现实的困境所阻隔。

“我忧民木苏,烽烟方急疾”则直接指向社会动荡与战争的威胁,表达了对民众生活遭受战乱摧残的深切忧虑。

最后,“吁嗟忧何为,采菊酬秋日”是诗人面对诸多忧愁时的自我安慰,选择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通过采菊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不见鬓边丝,那能再如漆”则是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些问题,如贫困、疾病、战争、个人与家庭的困境,以及对社会公正、个人命运与自然和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