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无路扣彼苍,望云自旦寻至黑
锸云方喜高下齐,大田俄报东南坼。
民穷至此噫亦甚,无年饿死其无日。
佛灵犹未致涓流,人力焉能施寸尺。
况当十室九室空,可堪百里千里赤。
仰天无路扣彼苍,望云自旦寻至黑。
一岁不稔百沴生,所忧岂止人艰食。
声嗟气叹方载途,屈莫求伸枉莫直。
繇来有感则有应,影响一机端可必。
时迁事改理不移,今日天工岂殊昔。
烹羊乃雨古语云,何假雷师起河伯。
调元赞化更有人,怪魃螟蝝俱蛰迹。
人心既悦天意从,利泽须能致甘泽。
油然沛然苗勃兴,奚用象龙施五色。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仰雨:依赖雨水。颖:谷穗。
苞:花苞。
锸:农具,锹。
俄报:突然报告。
烹羊乃雨:古代祈雨习俗。
雷师: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调元赞化:调和元气,赞美变化。
怪魃:古代传说中的旱鬼。
人心:人心向善。
油然:自然而然。
沛然:充沛的样子。
象龙:形容帝王的威仪。
翻译
万物依赖雨水繁茂生长,谷穗饱满、花苞结实。农夫刚庆幸田地高低一致,大田却突然报告东南边裂开。
人民困苦到这地步,叹息声强烈,无年景的日子饥饿将无日无夜。
佛力未能带来点滴甘霖,人的力量又怎能改变一分一毫。
更何况十室九空的景象,百里千里荒芜一片。
抬头无路可走,只能对着天空哀叹,从早到晚期待乌云散去。
一年歉收灾难滋生,忧虑的岂止是人吃不饱饭。
哀叹之声充斥道路,冤屈无法伸张,正直之人受抑。
自古以来,有所感触必有回应,感应的道理显而易见。
时光变迁,道理不变,今日的天象与往常并无不同。
古人云‘烹羊祈雨’,无需借助雷神河伯的力量。
调和自然、赞美变化,还有人在努力,怪异灾祸都隐藏起来。
人心欢喜,天意随之,应当让恩泽如甘霖普降。
自然而然地,万物生机勃勃,何需像龙那样施以五彩斑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因连续降雨而导致的洪灾和人们的困境。"百谷仰雨而蕃滋,乃颖乃苞乃成实"写出了连绵不断的雨水充盈每一处谷地,庄稼长势迅速,接近收获时刻。然而紧接着的"锸云方喜高下齐,大田俄报东南坼"则透露出农作物因洪水而受灾,田地被淹没,这是对农业生产的重大打击。
诗人通过"民穷至此噫亦甚,无年饿死其无日"表达了人民生活的困苦和饥荒的严重性。接着的"佛灵犹未致涓流,人力焉能施寸尺"则表现出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感到无助,甚至连祈求神灵的力量也显得渺小。
"况当十室九室空,可堪百里千里赤"描绘了农村因灾荒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家家户户都受到了影响,无处不在。诗人通过"仰天无路扣彼苍,望云自旦寻至黑"表达出对救助的渴望和无奈。
接下来的"一岁不稔百沴生,所忧岂止人艰食"则点明了灾害带来的问题远远超过了食品的艰难。"声嗟气叹方载途,屈莫求伸枉莫直"显示出诗人的深切关怀和内心的悲痛。
"繇来有感则有应,影响一机端可必"表达了一种信念,即天道对人间有所回应。紧接着的"时迁事改理不移,今日天工岂殊昔"则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和历史变迁的思考。
最后,"烹羊乃雨古语云,何假雷师起河伯"以及"调元赞化更有人,怪魃螟蝝俱蛰迹"等句,则是对传统文化的引用,表达出希望通过祭祀和道德教化来平息灾害,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力的敬畏之心。
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敬。诗人通过描绘洪灾带来的种种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生活困顿的同情,以及对天地不仁、民生凄凉的无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