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骑归萧察,云林识许询
出处:《萧山祗园寺》
唐 · 丘丹
东晋许徵君,西方彦上人。
生时犹定见,悟后了前因。
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
碑存才记日,藤老岂知春。
车骑归萧察,云林识许询。
千秋不相见,悟定是吾身。
生时犹定见,悟后了前因。
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
碑存才记日,藤老岂知春。
车骑归萧察,云林识许询。
千秋不相见,悟定是吾身。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东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公元317年到420年的东晋王朝。许徵君:东晋时期的人物,名或字徵君,这里指一位有学问的人。
西方彦上人:彦上人,可能是佛教中的高僧,西方可能指其修行之地。
悟后:觉悟之后,指修行达到开悟的状态。
前因:过去的因果,佛教中指前世的因果关系。
灵塔:存放佛骨舍利或高僧遗体的塔。
苦行:佛教徒通过艰苦修炼以求得精神提升的行为。
碑存:石碑留存下来,记录历史。
萧察:人名,可能是东晋或南朝的将领。
云林:可能指山林,也可能代指隐居之地。
许询:人名,与许徵君有关的人物,可能也是文人学者。
千秋:千年,形容时间长久。
悟定:觉悟与定力,佛教修行的两个重要方面。
吾身:我自身,自我。
翻译
东晋时期的许徵君,西方的高僧彦上人。活着的时候已经预见未来,觉悟之后明白前世因缘。
古老的灵塔历经多年,高僧们刻苦修行频繁。
石碑只记载了日期,老藤又怎能知晓春天。
车骑将军萧察归来,云林中许询被铭记。
千年过去不能再见,明白定数就是我自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古老的寺庙,通过对历史人物许徵君和西方彦上人的提及,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佛法的深远。"生时犹定见,悟后了前因"表达了对于生命真谛的理解,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则描绘了一种宗教修炼的情景,灵塔象征着佛法的圣洁与悠久,而高僧的苦行显示了他们对信仰的执着。
"碑存才记日"可能是指寺庙中保存的历史记载或诗文,"藤老岂知春"则是一个生动的画面,藤缠绕的古树见证了岁月的更迭,却不知春天的到来。下句"车骑归萧察,云林识许询"中,“车骑”可能指的是返回的僧侣或朝圣者,而“云林识许询”则是对历史人物许询的认知,或许是在描述寺庙中的某种文献记载。
最后两句"千秋不相见,悟定是吾身"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似乎在说尽管历经千年,但最终认识到的一切不过是我自己的本体。这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与宇宙之谜的领悟,也体现了佛教中对自我与众生的看法。整首诗通过对古寺庙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禅意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