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巷伯谩劳伤贝锦,伏波谁与辨文犀全文

巷伯谩劳伤贝锦,伏波谁与辨文犀

出处:《感事偶书
明 · 黄仲昭
壮心一片今犹昔,浮世多岐自町畦。
巷伯谩劳伤贝锦,伏波谁与辨文犀
从来山水知音少,何怪雌雄过眼迷。
赖有婵娟天际月,夜深还照小窗西。

鉴赏

这首诗《感事偶书》由明代诗人黄仲昭所作,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联“壮心一片今犹昔,浮世多岐自町畦”开篇即表达了诗人虽历经岁月,但内心壮志未减,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依然坚守自我,不为外界纷扰所动。这里的“壮心”象征着坚定的理想和追求,“多岐”则暗示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选择的艰难。

颔联“巷伯谩劳伤贝锦,伏波谁与辨文犀”运用典故,巷伯指巷中之伯,此处借以比喻普通人;贝锦是古代织物的一种,常用来形容表面华丽而内里空虚的人或事物;伏波则是指东汉名将马援,他以“马革裹尸”自誓,后人常用“伏波”来赞颂英勇善战的将领。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指出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表面背后可能隐藏着空洞与虚假,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英雄的渴望与呼唤。

颈联“从来山水知音少,何怪雌雄过眼迷”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自然界的山水比作知音,暗示在喧嚣尘世中,能够理解诗人情感与追求的人寥寥无几,因此对于世事的困惑与迷茫感到不足为奇。这里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尾联“赖有婵娟天际月,夜深还照小窗西”以月光作为寄托,表达了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宁静与希望。即使在深夜,那轮明月依旧温柔地照亮着诗人的心灵角落,给予他继续前行的力量和指引。这一形象不仅美化了夜晚的景色,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光明与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情感、社会现象以及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