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
出处:《题兴善寺》
唐 · 郑谷
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
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
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
烟莎后池水,前迹杳难寻。
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
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
烟莎后池水,前迹杳难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寺:寺庙。帝城:皇都。
阴:北面。
清虚:清静幽深。
藓侵:青苔侵蚀。
隋画:隋朝壁画。
越瓯:越州瓷碗。
巢鹤:鹤巢。
钟唳:钟声。
诗僧:诗僧。
倚锡:倚着禅杖。
烟莎:烟雾笼罩的莎草。
后池水:池水之后。
杳难寻:难以追寻。
翻译
寺庙坐落在皇都的北面,清静幽深胜过两旁的树林。青苔侵蚀了隋朝壁画,显得更加昏暗;煮茶的越州瓷碗更显深色。
鹤巢在钟声中悠然,诗僧倚着禅杖吟诵经文。
烟雾笼罩的莎草丛后的池水,先前的足迹已难以追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古寺的画面。"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一句,设置了一个位于皇都之中、林深幽静的寺庙环境。"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物的变迁,其中“藓侵”指的是苔藓覆盖,“隋画”可能是古代留下的壁画,这些都被岁月所淹没,而“茶助”则可能是寺中僧人泡茶之意,通过对比强调了环境的深邃与静谧。
"巢鹤和钟唳,诗僧倚锡吟"一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鹤在树巢中安详自若,与寺庙中的钟声相应和,而“诗僧”则是在这个氛围中吟诵诗词,倚靠着锡制的物品,这些细节都增添了寺院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烟莎后池水,前迹杳难寻"一句,则是对整个环境的一种总结。"烟莎"可能指的是轻柔的水汽或者微小的尘埃,与"后池水"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遥远而不易触及的意境,而“前迹”则指的是过去的足迹和历史的痕迹,这些都已变得难以寻觅。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环境的描写,以及时间流逝、自然变迁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于静谧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