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羡金茎去日边,龙文双剑鹿台前
出处:《范长倩偕隐天平山居四首》
明 · 董其昌
不羡金茎去日边,龙文双剑鹿台前。
摄将维室三千界,奏取唐山十五篇。
摄将维室三千界,奏取唐山十五篇。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的《范长倩偕隐天平山居四首》中的第三首。董其昌以山水画著称,此诗则展现了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不羡金茎去日边”,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态度,不羡慕那些远离尘嚣、追求高位的人。这里的“金茎”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日边”则是指朝廷或权力中心。诗人通过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物质财富和官场权势的不屑,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亲近。
“龙文双剑鹿台前”,这一句则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暗示诗人内心深处对力量与智慧的渴望,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敬仰。龙文双剑,常用来形容宝剑的华美与锋利,鹿台则是古代帝王建造的高台,这里可能暗喻某种宏伟的事业或理想。整体营造出一种既雄浑又神秘的氛围。
“摄将维室三千界”,“摄”字在这里有控制、掌握之意,“维室”则可能是指诗人自己的居所或心灵的庇护所。“三千界”则是一个佛教概念,泛指宇宙间的一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掌控并超越自我界限,探索宇宙真理的决心和勇气。
“奏取唐山十五篇”,“奏”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创作或表达,“唐山”可能是指诗人的家乡或心灵的归宿,“十五篇”则暗示了诗人想要完成的一系列作品或思想的阐述。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忱,以及希望通过作品传达自己对人生、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追求。董其昌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这些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既富有诗意又富含哲理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