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
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
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
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
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
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
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齰:咬。馋:贪婪的。
可怜:动人, 惹人怜爱。
饧桃:糖做的桃子。
绳床:简陋的床铺。
默览:默默阅读。
逍遥篇:自由自在的文章。
净:清净。
君子:有道德的人。
贤:贤能。
翻译
饥饿的狗啃着枯骨,自己吞咽着贪婪的口水。现代文和古文,各有各的动人之处。
就像婴儿吃糖,甜蜜的味道立刻在口中融化。
只有一点点滋味,哪里能逃避时间的流逝。
老翁独自坐在绳编的床上,默默阅读,有所领悟。
最终会放弃文字,另写一篇逍遥自在的文章。
自古以来,文字本身清净,君子并不因此而显得贤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比和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饿犬齿枯骨”以强烈的形象开篇,显示出一种生存斗争的残酷现实,也暗示着文字世界中的激烈竞争。接着,“自吃馋饥涎”则将这种竞争内化为自我消耗的过程。这两句通过对饿犬的描写,隐喻了文学创作中不同流派、观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表明诗人对于各种文学形式持有同情的态度,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这里的“今文”和“古文”,不仅可以理解为不同时代的文学风格,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流派或个人风格之间的差异。
“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则是通过婴儿吃桃子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对于纯真和自然态度的向往。这也暗示了诗人对待文学创作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追求。
“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表现出诗人对于捕捉生活中那一点难以言传的美好和情感的渴望。这里的“一点味”可以理解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和个性表达,而“岂见逃景延”则强调了这种追求不应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生活,体验真实的情感。
“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描写诗人独自坐在用竹子编织的床上,沉思着文学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这里的“绳床”给人以简朴、宁静的感觉,而“默览有所传”则显示出诗人对于文学遗产的尊重和学习态度。
“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表达了诗人最终要超越日常的文字游戏,追求一种更高自由和自在的精神状态。这里的“罢文字”意味着放下世俗的束缚,而“别著逍遥篇”则预示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创作理想。
最后,“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则是对文学创作的一种高远期许。这里的“从来文字净”强调了诗人对于纯洁和真挚文学的追求,而“君子不以贤”则意味着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世俗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文学理想。
这首诗通过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一位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他对于超越世俗束缚、保持纯真和自然态度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