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随业缘,住于不觉地
出处:《示旋庵》
明 · 释函是
众生久流转,迷于自心量。
失所精了性,无觉觉所觉。
分别见有我,我立生有人。
众生及寿命,一时同具足。
展转生死中,缚脱总迷闷。
愚人随业缘,住于不觉地。
智者觉不觉,舍生而取灭。
空华阳燄里,颠倒徒掜目。
晴空迥无有,观者莫劳累。
汝与诸佛同,一切贪嗔痴。
即是戒定慧,直下无有二。
亦无无二想,居然登祖位。
慎勿下劣心,流转不知止。
一念自觉非,善哉旋庵子。
失所精了性,无觉觉所觉。
分别见有我,我立生有人。
众生及寿命,一时同具足。
展转生死中,缚脱总迷闷。
愚人随业缘,住于不觉地。
智者觉不觉,舍生而取灭。
空华阳燄里,颠倒徒掜目。
晴空迥无有,观者莫劳累。
汝与诸佛同,一切贪嗔痴。
即是戒定慧,直下无有二。
亦无无二想,居然登祖位。
慎勿下劣心,流转不知止。
一念自觉非,善哉旋庵子。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流转、觉悟与解脱的主题。诗人从众生的迷惑出发,指出人们因迷失自我本性,陷入分别心的束缚,从而产生了“我”与“人”的对立,以及对生命的执着。这种执着导致了生死轮回的无尽循环,使得人们在迷惑中挣扎。
接着,诗人将智者与愚人的区别置于对比之中,智者能够觉醒,超越不觉的状态,放下生命,追求解脱。而愚人则被业力牵引,沉溺于无知的世界。通过比喻空华(虚幻之物)和阳焰(虚幻之火),诗人描绘了世间现象的虚妄本质,提醒人们不应被这些虚幻所迷惑。
进一步,诗人指出,真正的觉悟者在空寂的宇宙中,能够洞察一切贪嗔痴的本质,认识到它们与戒定慧(佛教修行的三学)并无二致。这表明觉悟者已经超越了对立与二元性的思考,达到了与佛性同在的境界。诗人鼓励读者不要陷入下劣的心境,而应警惕自己的迷惑,一旦觉悟,便是善行。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佛教关于人生、觉悟与解脱的教义,通过寓言式的语言,引导读者反思自我,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