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襄阳大悲院作赏析

襄阳大悲院作

宋 · 葛胜仲
善财叩补陀,大千一弹指。
我行无神足,重趼二百里。
中年逢百罹,所欠但一死。
稽首闻薰王,觊以俗障洗。
鱼山彊赞述,文污梵书庋。
自怜迷本闻,云何见大士。
觉与所觉空,根脱不用耳。
圆融声度垣,变现月映水。
臂目恒河沙,如幻本一理。
以是见观音,文殊亦如是。

鉴赏

这首诗《襄阳大悲院作》由宋代诗人葛胜仲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对佛教中观音菩萨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首句“善财叩补陀,大千一弹指”,借用佛教故事中的善财童子叩访补陀洛迦山的情节,以及“一弹指”这一佛教中表示时间极短的概念,表达了对佛法广大深邃的赞叹。接着,“我行无神足,重趼二百里”,诗人自谦自己虽行万里路,却仍感不足,隐喻了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难。

“中年逢百罹,所欠但一死”,描述了诗人中年时遭遇的各种苦难,似乎在寻求生命的终极解脱。接下来,“稽首闻薰王,觊以俗障洗”,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佛法洗涤世俗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净化。

“鱼山彊赞述,文污梵书庋”,可能是指诗人试图用文字来赞颂佛法,但又担心自己的语言不足以表达佛法的深奥,因此将这些文字收藏起来,以免玷污了神圣的教义。

“自怜迷本闻,云何见大士”,诗人反省自己虽然向往佛法,但似乎仍然迷失在世俗之中,难以真正见到佛法中的大士(即观音菩萨)。

“觉与所觉空,根脱不用耳”,这里诗人探讨了觉知与被觉知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都是空性的,不需要依赖任何根器(感官或心智)就能直接体悟。

“圆融声度垣,变现月映水”,描绘了佛法的圆融无碍,如同声音穿透墙壁,月亮映照水面,形象地展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内在的和谐。

“臂目恒河沙,如幻本一理”,指出观音菩萨的化身众多,如同恒河沙数般,但这一切都是幻象,背后蕴含着统一的真理。

“以是见观音,文殊亦如是”,最后两句总结,无论见到的是观音菩萨还是文殊菩萨,背后的道理都是一致的,体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内在的一致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