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
宋 · 苏轼
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
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
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
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
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
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
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
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
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
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
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
注释
幽居:隐居。乱蛙黾:蛙鸣与蛙类动物。
生理:生存状态。
跫然:轻步声。
弦诵:读书声。
青衿:古代学子的服装,代指书童。
集齐咻:聚集读书声。
越吟:越地的诗歌。
九龄:年纪。
韶石:孔子求学之地。
姜子家日南:姜子牙曾居南方。
吾道:我的道义。
斗:北斗星。
横参:横跨参星。
荆榛:荆棘。
灯火破屋:破旧房屋中的灯火。
琅然:清脆悦耳。
玉琴:比喻声音清亮如玉琴。
翻译
在乱蛙与蛙黾的嘈杂中过着隐居生活,我的生存状态如同半人半兽。轻轻的脚步声已经足以令人欣喜,更何况还能听到读书的声音。
儿童的嗓音自然甜美,那是哪家的两个书童呢?
暂且欢喜于他们的聚集,还不敢嘲笑他们的越地吟唱。
像孔子九岁时在韶石读书,姜子牙也曾家居南方。
无论道义何在,谁能料定这样的贤才不会出现在今日。
大海辽阔,北斗星依然悬挂,天空高远,参星仿佛要横跨天际。
荆棘丛生,矮墙残破,只有昏暗的灯火穿透破屋深处。
我引经据典与他们共鸣,独自举杯饮酒。
这声音足以助我醉意,清脆如玉琴般悦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幽静的居所中,偶然听到邻舍儿童诵读书声的意境。诗中“幽居乱蛙黾”表达了诗人隐逸自适的情怀,而“生理半人禽”则透露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显示了诗人对书声的喜悦和欣赏。接着,“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描绘了孩子们诵读时的声音清脆动听,以及他们穿着整洁的衣衫。
在“且欣集齐咻,未敢笑越吟”中,诗人表达了对这些孩子们努力学习的赞赏之情,并不忍心打断他们的专注。随后,“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提及了古代才子姜尚在九岁时便已显示出非凡才能,而“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学问的自信和超越地域限制的胸怀。
接下来的“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写出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抱负,是要像古代贤士那样,不畏艰难,追求更高的目标。而“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则描绘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居住环境,但即便如此,也未能阻挡诗人内心的光明与热爱学习。
最后,“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表达了诗人在阅读和欣赏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即使是独自一人,也能通过这些来慰藉自己,直至醉心醉意。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书声的喜爱、对学习的尊重以及个人追求理想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