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宗山籁一百四首(其三)
明 · 释函是
来日嗟犹及,去年何足云。
归乌愁暮雨,衰草怯秋云。
林下惟行道,山斋罢论文。
时名焉可苟,垂老畏空闻。
归乌愁暮雨,衰草怯秋云。
林下惟行道,山斋罢论文。
时名焉可苟,垂老畏空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待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思考与实践。首句“来日嗟犹及,去年何足云”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过去的轻视,暗示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思。接着,“归乌愁暮雨,衰草怯秋云”两句运用自然景象,以乌鸦归巢的忧愁和衰草面对秋云的胆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林下惟行道,山斋罢论文”则透露出诗人选择归隐山林,专注于修行与道德实践,放弃了世俗的学问与纷争,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内在的充实。最后,“时名焉可苟,垂老畏空闻”表达了诗人对名誉的淡泊态度,担心在晚年因追求虚名而留下空洞的名声,强调了对真实自我和精神价值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体现了明代禅宗思想的影响,强调了个人修养、道德实践与精神自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