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自普照入山独游二庵
宋 · 苏辙
披榛入山山路细,钟声出寺门将闭。
石苔冉冉上芒鞋,草露漙漙著衣袂。
野人茅茨苫竹屋,终身局促无生计。
天公未省长困人,春田米尽秋田继。
老妻稚子亦自乐,野草山花还插髻。
长笑人间醉未醒,终老辛勤漫欺世。
石苔冉冉上芒鞋,草露漙漙著衣袂。
野人茅茨苫竹屋,终身局促无生计。
天公未省长困人,春田米尽秋田继。
老妻稚子亦自乐,野草山花还插髻。
长笑人间醉未醒,终老辛勤漫欺世。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榛:丛生的灌木。山路细:狭窄的山路。
钟声:寺庙中的钟声。
芒鞋:草编的鞋子。
草露:清晨的露水。
茅茨:简陋的茅草屋。
无生计: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
天公:古人对自然的称呼。
春田米尽:春天的稻米已经收割完毕。
插髻:把花草插入头发。
终老:度过一生。
辛勤:勤劳刻苦。
欺世:欺骗世人,虚度光阴。
翻译
穿过茂密的灌木进入山中小路,寺庙钟声渐远门将关闭。踏着石上的青苔,芒鞋上沾满露水,湿透了衣裳。
乡野之人居住在竹茅小屋,一生艰辛,无稳定生计。
老天似乎并未理解人们的困苦,春天稻米吃完,秋天还有接续。
老妻和幼子也自得其乐,采摘野花山草装饰发髻。
我大笑世间醉生梦死的人们还未清醒,终其一生辛勤劳作,虚度光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辙跟随兄长苏轼(子瞻)游历山中普照寺的情景。首句“披榛入山山路细”展现了他们深入山中的艰辛,道路崎岖而隐蔽。接着,“钟声出寺门将闭”暗示时间已晚,寺庙即将关闭,增添了宁静与寂寥的氛围。
诗人穿着芒鞋,踏着石苔前行,草露沾湿了衣裳,这些细节描绘出山行的清新与自然。接下来,他描述了山中居民简朴的生活,“野人茅茨苫竹屋”,生活虽然清苦,但他们自得其乐,“终身局促无生计”。
诗人感慨天公似乎并未体察他们的艰辛,四季更迭,春耕秋收,生活循环不息。“春田米尽秋田继”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坚韧。尽管如此,老妻稚子的快乐和山花野草的点缀,让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乐趣。
最后,诗人以“长笑人间醉未醒,终老辛勤漫欺世”作结,表达了对世间繁华虚幻的嘲讽,以及自己选择隐逸山林,终老于辛勤劳动的淡然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较强,体现了苏辙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