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知贡举晁迥(其一)
宋 · 赵恒
礼闱选士古称难,都为升沉咫尺间。
较艺清时公道在,抡材应得惠人寰。
较艺清时公道在,抡材应得惠人寰。
注释
礼闱: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如明清时期的会试。选士:选拔人才。
称难:被认为很难。
都为:全都是因为。
升沉:升迁或沉沦。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比喻成败差距很小。
较艺:比较技艺或才能。
清时:公正的时代。
公道:公平的道理,公正的标准。
抡材:选拔人才。
惠人寰:使世人受益。
翻译
古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非常严格,因为成功与否往往就在咫尺之间。在公正的时代,评判艺术才华的标准依然存在,选拔人才应当惠及世间众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恒的作品,名为《赐知贡举晁迥(其一)》。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表达对科举制度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礼闱选士古称难”这句,指的是自古以来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之事极为不易。这其中的“礼闱”,即考场的门,也代指整个科举考试。诗人提及此事,可能是在感慨历代科举的艰辛。
接着,“都为升沉咫尺间”则是对这种选拔方式的一种讽刺和无奈。在古代,官员往往通过“升”(晋升)或“沉”(降职)的方式进行人事调动,而“咫尺”,即量度工具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权力在手的主考官一念之转,就能决定一个士子能否金榜题名。这两句诗,揭示了科举选拔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较艺清时公道在”这句话,则表明诗人对于当下能够秉持公正、以才华为准的选拔方式感到欣慰。这里,“较艺”,是指通过比较文学艺术成就来选拔人才;“清时”,则可能是指科举考试的环境和氛围得到净化。
最后,“抡材应得惠人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公正选拔方式能够造福于人的美好愿望。在这里,“抡材”,即挑选人才;“惠人寰”,是指对百姓大众有利益,寰意为广泛无边。
总体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科举选拔制度的复杂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理想,即希望通过公正、清明的选拔方式来发现和培养人才,从而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