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辛卯入杭呈王察判(其二)赏析

辛卯入杭呈王察判(其二)

宋末元初 · 陆文圭
古人糟粕在遗经,圣学非由积累成。
每向同中参孔释,时于异处别朱程。
一川水满源头活,半夜天高月色明。
下学工夫迟十载,小儒终是雾中行。

注释

糟粕:指过时或不好的东西。
遗经: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
积累:逐渐增加、累积。
参孔释:参考孔子和佛教的教义。
异处:不同的观点或理论。
别朱程:分辨朱熹的思想。
朱程:朱熹,宋代儒家学者。
源头活:比喻事物的生机和活力。
下学:指世俗学问的学习。
工夫:努力或时间。
迟十载:晚十年。
小儒:自谦之词,指自己学问不深的人。
雾中行:比喻在困惑或迷茫中探索。

翻译

古人的糟粕还在遗留的经典中,圣人的学问并非堆积而成。
常常在相同之处参悟孔子和佛教的教义,偶尔在不同的观点中分辨朱熹的思想路径。
一条河流源头充满活力,夜晚天空高远,月光皎洁。
如果下苦功学习十年,小小的儒者仍然会在知识的迷雾中摸索前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末期诗人陆文圭所作的《辛卯入杭呈王察判(其二)》。诗中,作者以古人的智慧为引,强调圣人学问并非单纯积累而成,而是通过比较和融合不同学说,如儒家孔子与佛教释迦牟尼的思想,以及朱熹的理学观点,来求得真知。他以流水比喻学问的源泉,认为只有保持思想活跃,不断探索,才能使学问鲜活。诗人自谦地说,如果自己未能早些下功夫深入学习,那么即使略有小成,也如同雾中行走,看不清大道。整首诗寓含了对学术研究方法的见解和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