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通判喻郎中(其二)
一日忽远别,能不成怆恋。
人生三万日,光景若激箭。
何苦于其间,喜愠费颜面。
兹缘胜心在,胸内每交战。
既欲多上人,计校须自衒。
于事固无补,在己亦非便。
仕路繁此徒,可谓丈夫贱。
爱君性浑厚,殊不与时变。
相共为此州,敢说皆尽善。
何尝分彼此,惟务乃职办。
所以将二年,无有长短辨。
为人倘如此,所至复何患。
官满去还台,岂能忘眷眷。
阳关调虽苦,且尽西城宴。
问君到京国,几月方下汴。
予亦想是时,移守至梁甸。
佳音幸见及,西南足邮传。
注释
群居:共同生活。五百日:长时间。
怆恋:悲伤怀念。
光景:时光。
激箭:疾箭。
喜愠:喜怒。
费颜面:显露情绪。
兹缘:这番缘分。
胜心:超越一切的心。
上人:修行高人。
衒:炫耀。
固无补:并无帮助。
非便:不利自己。
仕路:仕途。
丈夫贱:男人地位低。
浑厚:淳朴。
与时变:随世事变化。
移守:转任。
梁甸:地名。
西南:方位。
邮传:通信。
翻译
相处共五百日,每日相见如新。忽然有一天离别,怎能不感伤思念。
人生不过三万天,光阴似箭飞逝。
何必为此烦恼,喜怒表情都显露。
这份情缘胜过一切,内心常有斗争。
想要修行高人,需自我炫耀夸耀。
对事无益,对自己也不利。
仕途如此繁复,男人地位卑微。
爱你性情淳朴,不随世事变迁。
同在这一州,我敢说都尽力而为。
从未分你我,只求尽职尽责。
因此度过两年,不论长短都一样。
做人若能如此,何处忧虑。
任期满后回京城,怎能忘记深深挂念。
尽管阳关曲调苦涩,暂且享受西城盛宴。
请问你何时抵达京都,几月后到达汴梁。
我也想象那时,转任梁甸任职。
盼你能传来佳音,西南地区的通信畅通。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文同的作品,名为《送通判喻郎中(其二)》。诗人在此作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不舍之意,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士大夫对于仕途的无奈与矛盾。
“群居五百日,日日如初见。” 这两句描绘了作者与被送别人共同度过的时光,如同每一天都像初次相见一样新鲜和珍贵。表达了一种对时间的感慨,对友情的珍视。
“人生三万日,光景若激箭。” 这句则是用数字来形容人生的短暂,每一天都是宝贵的,而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往往如同箭一般迅速流逝。
“何苦于其间,喜愠费颜面。” 面对人生无常和情感的起伏,诗人感到痛苦,认为这些喜怒哀乐都在消耗着自己的容颜和生命力。
“兹缘胜心在,胸内每交战。” 诗中的“兹缘”指的是现实的羁绊或因缘,而“胜心”则是指超越世俗的心态。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斗争,想要超脱尘世,却又被生活所束缚。
“既欲多上人,计校须自衒。” 这里作者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愿望,但同时也意识到在现实中还需谨慎对待各种计谋和比较,以维持自己的立场。
接下来的几句“于事固无补,在己亦非便。仕路繁此徒, 可谓丈夫贱。”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的看法,认为在朝廷的职场中,即使努力也难以有所作为,这种生活对个人而言并非理想。
“爱君性浑厚,殊不与时变。” 这里“爱君”指的是友情或友人的品质,“浑厚”则形容这种友情纯真而深沉,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相共为此州,敢说皆尽善。” “此州”可能是指诗人与朋友共同生活的地方,作者认为在那里与朋友一起,尽管有不完美之处,但仍旧愿意去维护这份关系,因为它对他来说已经足够好了。
以下几句“何尝分彼此,惟务乃职办。所以将二年,无有长短辨。” 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之间的界限和各自的职责认知,即便是离别,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去计较时间的长短。
“为人倘如此,所至复何患。” 这句强调了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保持本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最后几句“官满去还台,岂能忘眷眷。阳关调虽苦,且尽西城宴。问君到京国,几月方下汴。” 描述了诗人对于即将离别的朋友的牵挂,以及对未来的询问和期待。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友情以及仕途的思考,是一篇表达离别之苦与友谊之重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