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戊午岁正月十一日圣天子郊祀次日刑科杨方震作大祀迎驾诗次韵三首(其二)
明 · 王缜
春正仲吉卜郊禋,先启纶音属上旬。
玉帛骏奔趋百辟,精诚柴望达中宸。
尘清警跸风从虎,人拥旌旗星拱辰。
正是为民兼为事,细听韶乐悦君臣。
玉帛骏奔趋百辟,精诚柴望达中宸。
尘清警跸风从虎,人拥旌旗星拱辰。
正是为民兼为事,细听韶乐悦君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弘治年间,正月十一日圣天子进行郊祀活动的情景。首句“春正仲吉卜郊禋”点明时节与祭祀活动的开始,春季正当仲月,选择吉日举行郊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时序的尊重和对祭祀仪式的重视。
接着,“先启纶音属上旬”,说明在祭祀前,皇帝已下达旨意,安排在上旬进行,显示出仪式的严谨与计划性。接下来的“玉帛骏奔趋百辟,精诚柴望达中宸”描绘了祭祀队伍的壮观景象,玉帛代表祭品,骏马象征速度与尊贵,百辟即百官,精诚的祭祀之心直达皇帝所在之处,展现了对神灵的虔诚与对皇权的敬畏。
“尘清警跸风从虎,人拥旌旗星拱辰”进一步渲染了仪式的庄重与神圣。尘清象征环境的洁净,警跸是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风从虎则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配合,人拥旌旗显示了参与者的众多与秩序井然,星拱辰则以星辰围绕北斗比喻众人围绕皇帝,强调了君主的权威与中心地位。
最后,“正是为民兼为事,细听韶乐悦君臣”总结了这次祭祀活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更是为了百姓福祉和国家大事,通过韶乐(古代宫廷音乐)的演奏,增强了君臣之间的和谐与共鸣,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宗教、政治与文化的融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郊祀活动的庄严与神圣,以及其中蕴含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义,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