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令既有高邮之行而束孝先兄弟索余诗云赏析

令既有高邮之行而束孝先兄弟索余诗云

宋 · 王令
扰扰利学者,久不可与谋。
读书乃何为,老不知轲丘。
弗恤义所在,务期高爵收。
尝闻失则嗟,不闻得之羞。
知谁洪其源,使世乘其流。
于今已汗漫,更久将溯游。
尝闻古人言,饕餮为共兜。
谓恶岂必多,偷饱德弗修。
不知自思者,舍此何所由。
故余早知惧,誓将异人求。
宁为寒饿嗟,不同富贵讴。
此行况有获,师德高前修。
因尝请子行,勉子无逗遛。
于吾乃何有,同病不独瘳。
虽爱谓予然,尚疑子终不。
惜子有高材,竿幢揭华旒。
苟能自摆去,不为世学囚。
行将见远到,强弩射弱菆。
何必请予诗,自合治子辀。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王令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学者应该持之以恒、不忘初心的期望。通过对比和反思,诗中传递出作者对学问的深刻认识和个人情感。

“扰扰利学者,久不可与谋”开篇即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不应长时间地依赖于浅薄之辈。这两句表明了作者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肃态度,以及对那些仅求浮华功名者的批评。

“读书乃何为,老不知轲丘”则表现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尊重与向往。轲丘即孔子的墓地,这里代表了儒家学说的根本和源头,表达了作者对古圣先贤智慧的敬仰之情。

“弗恤义所在,务期高爵收”指出了一些人只关注个人功名,而忽略了道德修养。诗人强调了“义”的重要性,认为学问应当服务于社会和民众,而非仅为个人的荣华。

接下来的几句“尝闻失则嗟,不闻得之羞”表达了对于那些只重视功名而轻视德行的批评。诗人认为应该对失去道德感到痛惜,对于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应当感到羞愧。

“知谁洪其源,使世乘其流”则是对能够弘扬文化和知识之源的人表示赞赏,这些人让后世得以承继前人的智慧成果。

紧接着,“于今已汗漫,更久将溯游”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的无限深邃和永恒性的认识。即便是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和学习,永不停息。

“尝闻古人言,饕餮为共兜”以下几句,通过引用古人的话语,指出一些人只关注个人享乐,不修身养性,这种生活态度是值得警惕的。作者提醒人们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应沉迷于物欲之中。

“不知自思者,舍此何所由”则表达了对那些不进行自我反省的人感到困惑和失望。诗人认为,如果放弃了道德修养,那么生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随后的几句,“故余早知惧,誓将异人求”表现出作者对于自己应有所作为的决心,以及寻找志同道合之人的愿望。

“宁为寒饿嗟,不同富贵讴”则强调了宁愿选择清贫和困苦也不愿意与那些只追求物质享乐的人为伍。这里体现出诗人对于精神独立和坚守理想的坚定立场。

接下来的部分“此行况有获,师德高前修”则是对自己所学所得进行了总结,并且认为自己的老师德行高尚,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因尝请子行,勉子无逗遛”则是在告诫读者或学生要持之以恒,不要懈怠。这里体现出诗人对于学问传承的严肃态度,以及对后辈的期望和要求。

“于吾乃何有,同病不独瘳”表达了作者对于知识与道德修养的共同追求,认为这不是个人的孤立行为,而是需要众志成城的集体行动。

尽管“虽爱谓予然,尚疑子终不”诗人对读者或学生持有的期望和关心,但仍有一丝怀疑,担忧他们最终是否能够坚守初衷。

“惜子有高材,竿幢揭华旒”则是对于那些具有才华的人感到惋惜,因为这些人如果不能自我提升,就会被世俗的学问所束缚。

最后,“苟能自摆去,不为世学囚”强调了作者对于个人独立精神和自由思考能力的重视,认为应当超越常规,追求真正的学术自由。

“行将见远到,强弩射弱菆”则是通过比喻表达出学问如同箭一般射向远方,要有力量去穿透那些软弱和浅薄的知识。

最终,“何必请予诗,自合治子辀”则是在告诫读者或学生,不需要请求别人的作品或指导,只需自己内心有所成就,就能治理好自己的学问之路。这也表明了作者对于个体自主学习的肯定和鼓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