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六日作四首(其三)
唐 · 韩偓
簪裾皆是汉公卿,尽作锋铓剑血醒。
显负旧恩归乱主,难教新国用轻刑。
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
底事亦疑惩未了,更应书罪在泉扃。
显负旧恩归乱主,难教新国用轻刑。
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
底事亦疑惩未了,更应书罪在泉扃。
注释
簪裾:古代官员的服饰。汉公卿:汉代的高级官员。
锋铓剑血醒:比喻官员们的锐气如剑,因战争或变革而觉醒。
显负:明显辜负。
旧恩:过去的恩惠或忠诚。
乱主:混乱的统治者。
轻刑:轻易或严苛的刑法。
狡兔:比喻敌人或叛逆者。
终须尽:终究会被消灭。
井上婴儿:比喻无辜的人。
自宁:自我安宁。
底事:何事,为什么。
惩未了:惩罚尚未结束。
书罪:记录罪行。
泉扃:地下墓穴,象征永久的封存。
翻译
官员们的服饰都曾属于汉朝的高官,现在却化为锐利的剑,仿佛被鲜血唤醒。辜负了过去的恩情,如今回归混乱的君主,难以让新建国家轻易使用严酷刑法。
藏在洞中的狡猾兔子最终会被捕尽,井边的婴儿又怎会自寻安宁。
为何还要怀疑惩罚尚未彻底,应该将他们的罪行刻在地下的墓碑上以示警戒。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忧虑和批判。首句“簪裾皆是汉公卿,尽作锋铓剑血醒”通过对古代功臣服饰上的装饰描写,暗示这些曾经威风的将领如今都已沦为武力争斗的工具,而他们的武器早已被鲜血浸染。第二句“显负旧恩归乱主,难教新国用轻刑”表明那些背弃旧日恩情投靠暴君的人,很难去教育新兴的国家使用宽松的法律。这两句批判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和道德沦丧。
第三句“穴中狡兔终须尽,井上婴儿岂自宁”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那些隐藏起来的小动作比作洞中的狡兔,最终还是难逃一劫,而“井上婴儿”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无辜受害的局面,表达了对弱势群体命运的担忧。
最后一句“底事亦疑惩未了,更应书罪在泉扃”则指出即便是隐秘的事,也难逃法律的制裁,强调应该将罪行记录下来,以示警诫。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于乱世中忠良被误、弱小无辜受害的愤慨和忧虑,以及对于法律失衡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