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女曲
谁家女子在毡城,呜呜夜看星河哭。
黄金为闺玉为宇,平生不出人稀睹。
父怜母惜呼小名,择对华门未轻许。
干戈漂荡身如寄,绿鬓朱颜反为累。
朝从猎骑草边游,暮逐戎王沙上醉。
西邻小姑亦被虏,贫贱思家心更苦。
随身只有嫁时衣,生死同为泉下土。
出门有路归无期,不归长愁归亦悲。
女身软弱难自主,壮士从姑不如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风吹:形容风的强烈。苜蓿:一种草。
胡儿:指胡人。
毡城:用毡子建造的城市,代指边疆地区。
呜呜:哭泣的声音。
黄金为闺:形容闺房的奢华。
玉为宇:用玉装饰的房屋。
父怜母惜:父母疼爱。
华门:豪门贵族。
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绿鬓朱颜:年轻的容颜。
猎骑:打猎的队伍。
戎王:指敌方将领。
西邻小姑:邻居的少女。
被虏:被俘虏。
嫁时衣:出嫁时穿的衣服。
泉下土:地下墓穴。
归无期:没有固定的归期。
长愁:长久的忧愁。
女身:女子的身份。
壮士:勇猛的人。
不如女:不如女子坚强。
翻译
荒野之中风声凄厉,胡人马匹饮着桑乾河水。哪户人家的女儿身处毡城,夜晚哭泣遥望星空。
她的闺房镶金嵌玉,一生鲜有人能得见。
父母疼爱唤她小名,豪门贵族求婚也未轻易应允。
战乱中生活飘摇不定,青春容颜反成累赘。
清晨与猎骑共游草地,傍晚与军王醉眠黄沙。
西邻少女也被掳掠,贫穷低贱更添思乡之苦。
身上仅剩出嫁时衣物,生死相随埋骨黄土。
出门虽有路却无归期,归去无望,归来更是悲伤。
女子柔弱难以自持,勇士反而不如女子坚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边塞之地的悲苦生活,通过她对家人的思念和自己处境的无奈表达了深深的怨恨与哀伤。
开篇“空原悲风吹苜蓿,胡儿饮马桑乾曲”两句,营造了一种边塞荒凉、风起云涌的氛围,设置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这里的“苜蓿”和“桑乾曲”都是北方草原常见的植物,它们在狂风中摇曳,显得格外凄凉,烘托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孤寂。
接下来的“谁家女子在毡城,呜呜夜看星河哭”则直接点出了诗人关注的对象——一位被困在边塞城堡中的女子。她夜不能寐,只能仰望星空,心中充满了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毡城”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移动住所,而“呜呜夜看星河哭”则传达了女子深夜的悲泣与孤独。
“黄金为闺玉为宇,平生不出人稀睹”两句,用富丽堂皇的词汇来描绘女子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黄金、玉石都是珍贵之物,比喻女子原本应该享有的华美生活。但是“平生不出人稀睥”一句,表明她一直被保护在深闺大院中,很少有人见过,这也强化了她的高贵与孤立。
紧接着,“父怜母惧呼小名,择对华门未轻许”则透露出女子的家庭背景和婚姻观念。父母对她宠爱有加,小心翼翼地为她挑选合适的夫家,这里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和婚姻的严肃性。
然而,“干戈漂荡身如寄,绿鬓朱颜反为累”两句,却又转折出女子目前的境遇。干戈,即战刀,漂泊不定;绿鬓指的是女子年轻时的发饰,而朱颜则是美丽的容颜,这些原本应该是生命中美好的事物,现在却成了她的负担。
“朝从猎骑草边游,暮逐戎王沙上醉”两句,描绘了女子随征战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每日跟随军队在草原和沙漠中行走,生活无常,即便是酒宴也带着战争的气息。
“西邻小姑亦被虏,贫贱思家心更苦”则表达了女子对旁人遭遇相同命运的同情以及自己内心更加深重的痛苦。小姑即比她年轻的女性亲友,被敌军掳去,这种经历让她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随身只有嫁时衣,生死同为泉下土”两句,女子在边塞的生活已经物是人非,她仅有的陪伴是嫁妆时带来的衣物,而今后的生与死,都将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最终归于尘土。
“出门有路归无期,不归长愁归亦悲”则表达了女子对未来迷茫的担忧。她虽然有离开这里的愿望,但归途渺茫,若不能归去,便是长时间的思念之苦;即便能够返回,也只会带来更多的悲伤。
最后,“女身软弱难自主,壮士从姑不如女”两句,更深刻地揭示了女子在当时社会中的无力感。她虽然柔弱,却比那些强悍的男子更加坚韧和勇敢,因为她承受着更多的苦难与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女子复杂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