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陈集生太史以诸将诗五章见贻次来韵赋答(其五)赏析

陈集生太史以诸将诗五章见贻次来韵赋答(其五)

明 · 张萱
词场掉鞅百夫雄,拥膝长吟桂海东。
酣战曾阳曾止日,霸心汉祖数歌风。
转圜正喜逢三接,走檄遥惊遍百同。
为报文渊虽矍铄,烟霞已锢万山中。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萱对陈集生太史所赠《诸将诗》五章的回应之作,名为《陈集生太史以诸将诗五章见贻次来韵赋答(其五)》。诗中充满了对古代将领英勇事迹的赞美与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文人精神的推崇。

首句“词场掉鞅百夫雄”,以“词场”比喻文人的竞技场,用“掉鞅”形容文人笔耕不辍,才华横溢,犹如战场上勇猛的战士。接下来,“拥膝长吟桂海东”,描绘了文人在桂海(泛指南方地区)吟诵诗篇的情景,表现了文人的豪情与才思。

“酣战曾阳曾止日,霸心汉祖数歌风”两句,通过历史典故,赞扬了古代将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坚定意志。这里引用了刘邦(汉高祖)在战争中的豪迈歌声,象征着将领们在战斗中的决心与勇气。

“转圜正喜逢三接,走檄遥惊遍百同”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将领们智谋与胆略的赞赏。其中,“转圜”意为扭转局势,“三接”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外交礼仪,这里借以表达对将领们在复杂局势下能够妥善处理、取得胜利的肯定。“走檄”指的是快速传递文书,此处暗示将领们在军事行动中的迅速反应和高效指挥。

最后,“为报文渊虽矍铄,烟霞已锢万山中”表达了对文人精神的敬重。这里的“文渊”可能指深邃的学问或文采,“矍铄”形容老人精神矍铄,这里用来形容文人即使年老仍保持锐利的智慧和不减的热情。“烟霞已锢万山中”则可能象征文人精神的永恒与超越,即使在自然的万山之中,文人的精神也如同烟霞般自由飘逸,永不消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将领英勇事迹的赞美和对文人精神的推崇,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