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张都目益题爪哇王后将相图
后来改号作爪哇,君僭称王妻僭后。
跣足露乳布缠腰,往往自妍不知丑。
千岛万岛南海南,谓远无虞险可守。
成周通道八蛮朝,旅獒越裳孰敢后。
真腊彭亨皆入贡,巴尚答洽尔独否。
壬辰腊月明日望,三平章往命招诱。
泉州出门七州洋,飞樯舞帆朔风吼。
五旬有馀至其境,惊禽骇兽破胆走。
前主初丧后主立,国乱未定内掣肘。
生擒瞎直吃当王,癸巳三月之十九。
先降土汉必者牙,水陆引道分左右。
继获昔剌小大子,□□留屯岂容久。
所俘病亡或逋逃,穷则反噬如野□。
□秋班师会占城,诸国降表肯相受。
梢工满载槟榔果,征夫烂醉椰子酒。
生金铜钱暨百宝,搜山讨掳恣意取。
蝤蛑虾蟹玳瑁螺,芭蕉豆蔻皆可口。
风俗可怪亦可怜,食无匕箸但用手。
生年月日都不记,淫乱混杂忘牝牡。
得此诗料告者谁,滕良伯父乃吾友。
我赋长篇当凯歌,甘誓胤征同不朽。
拼音版原文
□
注释
阇婆:古代东南亚地区。爪哇: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僭称:超越本分自称。
跣足:光脚。
蛮朝:偏远地区的朝贡。
越裳:古代中国南方的国家。
瞎直吃:虚构人物名。
土汉必者牙:虚构地名。
昔剌:虚构地名。
□□:缺失的文字。
占城:古代越南中南部城市。
搜山讨掳:掠夺山林。
蝤蛑:一种甲壳动物。
芭蕉豆蔻:热带水果。
牝牡:雌雄。
滕良伯父:诗人朋友。
凯歌:胜利的赞歌。
胤征:可能指诗人自己。
翻译
阇婆古国有着悠久历史,居民赤身露体头戴草帽。后来改名爪哇国,国王自封为王,皇后也僭越称后。
他们光脚露乳,腰间仅以布裹,自我欣赏而不觉丑陋。
众多岛屿环绕南海,认为地势险要无需忧虑防守。
成周时期,周边蛮族纷纷朝拜,就连越裳也无人落后。
真腊、彭亨都前来进贡,只有巴尚答洽拒绝了。
壬辰年腊月望日后,三平章前往招抚,泉州出海七州洋。
大船扬帆,北风吹过,发出吼声。
航行五十多天后抵达,惊飞禽兽,胆战心惊。
新主登基,国家动荡,内部纷争不断。
活捉瞎直吃担任王位,癸巳年三月十九日。
先是投降土著汉必者牙,水陆两路开辟道路。
接着俘获昔剌王子,驻扎此处,岂能长久停留。
被俘者病亡或逃逸,困境中反噬如同野兽。
秋季班师回朝,与占城会合,各国降表接受。
工匠满载槟榔果实,士兵醉饮椰子酒。
搜刮金银铜钱和珍宝,任意掠夺山林。
蝤蛑、虾蟹、玳瑁、螺类,还有芭蕉豆蔻皆美味。
风俗奇特又令人怜悯,饮食不用餐具,只用手抓。
生辰年月全然不记,混乱中忘却男女之别。
是谁提供这首诗料?滕良伯父是我的朋友。
我以此长诗作为凯歌,誓言与胤征一同永垂不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爪哇(今印度尼西亚一带地区)风俗和自然环境的观察。诗中通过对异域风情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对远方文化的好奇心态。
诗的开篇即以“阇婆之国古来有,其人裸体蓬厥首”勾勒出一个原始、未经文明洗礼的国度形象。随后的几句则详细描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如“跣足露乳布缠腰,往往自妍不知丑”,这些生动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对异域文化的观察与理解。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了历史上中国与爪哇之间的交流,如“成周通道八蛮朝,旅獒越裳孰敢后”等句,这些都是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示了中国古代与海外诸国的广泛交往。
在诗歌的末尾部分,诗人转而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期待,如“得此诗料告者谁,滕良伯父乃吾友。我赋长篇当凯歌,甘誓胤征同不朽”,这些情感的流露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远方异域风俗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观察,还透露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友谊和美好事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