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外即事寄侍郎大尹
唐 · 李德裕
高秋惭非隐,闲林喜退居。
老农争席坐,稚子带经锄。
竹径难回骑,仙舟但跂予。
岂知陶靖节,秪自爱吾庐。
老农争席坐,稚子带经锄。
竹径难回骑,仙舟但跂予。
岂知陶靖节,秪自爱吾庐。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高秋:秋季的高爽时节。惭:感到惭愧或不配。
非隐:并非真正的隐居。
闲林:宁静的树林。
退居:隐居生活。
老农:年长的农夫。
争席坐:热烈欢迎并邀请共坐。
稚子:幼小的孩子。
带经锄:带着书卷和农具。
竹径:竹林小径。
难回骑:难以骑行。
仙舟:想象中的仙人之舟。
跂予:踮起脚尖。
陶靖节:陶渊明的别称。
秪自:只是。
爱吾庐:热爱自己的居所。
翻译
在高爽的秋天,我深感自己并未真正遁世,反而在宁静的树林中找到了隐居的乐趣。老农们热情地邀请我共坐一席,孩子们带着书卷跟随,一同劳作。
沿着竹林小径骑行困难,只能步行,而我期待着像仙人那样只需踮起脚尖前行。
谁能想到,就连陶渊明这样的隐士,也只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简陋居所才选择归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和谐画面。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宁静。"高秋惭非隐,闲林喜退居"两句,透露出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老农争席坐,稚子带经锄"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乡间的平实与纯朴。
"竹径难回骑,仙舟但跂予"这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他人的不同选择,表达了自己的志趣所向。竹径代表着隐逸之路,而“仙舟”则象征着超脱世俗的境界,显示出诗人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
最后,“岂知陶靖节,秪自爱吾庐”两句,以陶渊明为榜样,表达了对自己安贫乐道生活方式的自信和满足。这里的“庐”指的是简陋的住所,但在诗人看来,这已经是他心之所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感受和自然界的交融,展现了一个超脱于世俗纷争、追求精神自在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