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送郑阳春赏析

送郑阳春

宋 · 白玉蟾
前身莫是郑安期,井灶重来迹已遗。
涧底菖蒲无可采,共君细读汉时碑。

拼音版原文

qiánshēnshìzhèngānjǐngzàozhònglái

jiànchāngcǎigòngjūnhànshíbēi

注释

前身:过去的身份。
莫是:或许曾经是。
郑安期:古代人物,此处借指古人。
井灶:井和灶台,象征生活遗迹。
迹已遗:痕迹已消失。
涧底:山涧底部。
菖蒲:一种水生植物,古人常用以祭祀或药用。
无可采:已经枯萎或难以找到。
共君:与你一起。
汉时碑:汉朝时期的石碑,可能含有历史信息。

翻译

我是否曾是古代的郑安期,这里的一切痕迹已不再清晰。
山涧底的菖蒲已经无法采摘,让我们一起仔细阅读那汉代的石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创作的《送郑阳春》,其中流露出对朋友离别的惆怅情怀及深厚友谊。诗人以古人郑安期比喻,表达了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追忆,同时也映射出自己对于现实境遇的无奈与感慨。

"前身莫是郑安期,井灶重来迹已遗。" 这两句诗通过引用古人故事,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和不舍。诗人仿佛觉得自己的前世可能就是那个在历史上留下传奇的郑安期,而现在只能在旧时的井旁重温往昔的足迹,这些遗迹已经被岁月侵蚀,显得无比珍贵。

"涧底菖蒲无可采,共君细读汉时碑。" 这两句则转向现实,涧底的菖蒲(一种植物)无法采撷,象征着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无法把握和保存的心情。而“共君细读汉时碑”则是诗人与朋友共同阅读古代碑文的场景,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交流,更是心灵上的相通。

整首诗通过对过往的追忆和现实的感慨,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