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国难有感七绝二章(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 · 薛昂若
烽火刀兵夜夜然,中华安靖望何年。
全家寄旅符祥巷,一枕战风那得眠。
全家寄旅符祥巷,一枕战风那得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晚清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诗人以深沉的情感和凝重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深切忧虑。
首句“烽火刀兵夜夜然”,开篇即以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战争景象,渲染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烽火象征着战争的爆发与持续,刀兵则直接指向了暴力与冲突,夜晚的背景更增添了凄凉与无助之感,暗示着战争不分昼夜地肆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次句“中华安靖望何年”,紧承上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深深渴望。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之后,人们渴望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但何时才能实现这一愿望,却成了一个未知数。这句话蕴含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和平的强烈期盼,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与期待。
接下来,“全家寄旅符祥巷”一句,通过描述一个家庭因战乱而被迫流离失所,寄居在符祥巷这样一个临时的避难之所,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符祥巷作为避难之地,既体现了战乱中人们寻找安全庇护的无奈之举,也暗示了这种避难状态的暂时性和不稳定性。
最后一句“一枕战风那得眠”,以个人的感受深化了主题。在战乱的环境中,即使暂时找到了栖身之处,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与休息。这里的“一枕”象征着短暂的休息,而“战风”则指代了持续不断的战争环境,两者之间的矛盾凸显了诗人对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身心俱疲的深刻体会。这句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