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
唐 · 皇甫冉
平明登古戍,徙倚待寒潮。
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
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
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
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
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
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平明:黎明时分。徙倚:徘徊。
寒潮:寒冷的潮汐。
江海方回合:江海的波涛起伏。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
寂寥:寂静、冷清。
讵能:怎能。
荡烟霄:在烟雾中飘荡。
沧洲路:海边的道路,隐喻仕途。
折腰:弯腰鞠躬,这里指屈身于官场。
翻译
黎明时分登上古老的边防堡垒,徘徊等待寒冷的潮水退去。江海的波涛正在涨落,云林显得格外寂静寥落。
怎能知晓远方的景象,只能看见烟雾在天空中飘荡。
这就是你往来的沧海之路,感叹你长久以来为官劳碌弯曲了腰背。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皇甫冉的《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古老的城墙,倚靠在那里等待着潮汐变化的景象。江海在远处汇聚,云林间自有一种寂静与空旷。
"平明登古戍"一句,表达了诗人清晨时分攀登古老城墙的行为,"徙倚待寒潮"则描绘出一种等待和观察的状态。这里的“徙倚”意味着依靠或倾斜,而“寒潮”可能是指冬日的潮汐。
接下来的两句"江海方回合,云林自寂寥"则展现了诗人所见的广阔景象。江海在远处汇聚,形成一片辽阔,而山中的云林却显得宁静而又空旷。
随后的两句"讵能知远近,徒见荡烟霄"表达了诗人对于观察自然景物时,对于距离感知的困惑。"讵"在这里是表示疑问的词,而"荡烟霄"则形容那看似迷离却又难以捉摸的远处景象。
最后两句"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中,“沧洲”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在之地,而“折腰”则意味着长时间的劳累和辛苦。这里诗人似乎是在感叹自己或朋友长期承受重负的情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旅途中的艰辛与劳累的情感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