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北道傍丘阜
元 · 傅若金
自出城北门,平野亘长云。
道傍多高阜,累累若丘坟。
丰草为不生,白日何氤氲。
焉知非陵墓,下有长逝人。
棺椁化为土,衣冠腐为尘。
既往不可见,来者不可闻。
百岁何足恃,为生良自勤。
道傍多高阜,累累若丘坟。
丰草为不生,白日何氤氲。
焉知非陵墓,下有长逝人。
棺椁化为土,衣冠腐为尘。
既往不可见,来者不可闻。
百岁何足恃,为生良自勤。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中山北道傍丘阜》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道路两旁的丘阜景象,通过自然景观的描述引出对人生无常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首句“自出城北门,平野亘长云”,诗人从城北门出发,眼前是广阔无垠的平原,远处的云彩连绵不绝,营造了一种辽阔而深远的背景。接着,“道傍多高阜,累累若丘坟”点明了道路两旁的地形特征,这些高高的土丘如同古老的坟墓,暗示着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轮回。
“丰草为不生,白日何氤氲”两句,诗人通过丰茂的草地不再生长,以及白日的朦胧氛围,进一步渲染了一种荒凉与哀愁的气氛。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衰败,也暗喻了生命的消逝与时间的流逝。
“焉知非陵墓,下有长逝人。棺椁化为土,衣冠腐为尘。”诗人在此处提出了一个深邃的问题:这些高高的土丘是否曾经是陵墓?地下埋葬的是已经长逝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棺木化为泥土,衣物与饰品也腐朽成尘。这一系列的描述,将自然景观与生命哲学紧密相连,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死亡不可避免的感慨。
最后,“百岁何足恃,为生良自勤。”诗人直抒胸臆,指出人的寿命虽长不过百年,但生活应当勤奋努力。这句话既是对前文生死主题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劝勉,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