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末亭(其一)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木末亭临万井中,遥遥正对孝陵宫。
九原未肯成黄土,十族犹然吐白虹。
自古以来无此死,教人不忍作愚忠。
雨花台畔啼鹃满,血染蘼芜一片红。
九原未肯成黄土,十族犹然吐白虹。
自古以来无此死,教人不忍作愚忠。
雨花台畔啼鹃满,血染蘼芜一片红。
鉴赏
这首诗《木末亭》(其一)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木末亭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沉感慨与对忠诚与牺牲的复杂思考。
首句“木末亭临万井中”,以木末亭作为立足点,俯瞰四周广袤的土地,营造出一种高远而辽阔的意境。接着,“遥遥正对孝陵宫”一句,将视线引向远方的孝陵宫,暗示着历史的庄严与深远。
“九原未肯成黄土,十族犹然吐白虹”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九原象征已逝去的历史人物,他们虽已化为黄土,但精神不朽,犹如白虹般在历史的长空中闪耀。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是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颂扬。
“自古以来无此死,教人不忍作愚忠”则表达了对传统忠诚观的反思。在诗人看来,忠诚有时会带来不必要的牺牲,这种牺牲往往令人不忍心去追求或维护。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与个人价值、自由之间的矛盾与思考。
最后,“雨花台畔啼鹃满,血染蘼芜一片红”以雨花台的景象作为结尾,通过啼鹃的哀鸣和血染的蘼芜,渲染了一种悲壮而又凄美的氛围。雨花台是革命烈士的墓地,此处的描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也寄托了诗人对英雄们英勇牺牲的深切缅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忠诚与牺牲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