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潍城
人生大化中,行止乃不定。
耕莘方自乐,幡然荅三聘。
二疏辞汉廷,贤哉孰能竞。
好爵何必萦,卑职在求称。
兹利苟获心,外物焉足病。
潍阳冲要地,书社古云盛。
黍稷既丰穰,栋宇复辉映。
谁云其俗夸,功利务相胜。
实敦诗与书,过化赖贤圣。
区区流窜馀,无以赞官政。
政平民乃康,第恐余不佞。
岂无管幼安,高蹈辽海夐。
生刍倘可招,敢不深起敬。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肃的作品,名为《至潍城》。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他对于个人处世态度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乔林则羽栖,重渊必鳞泳。" 这两句通过对鸟类栖息和鱼类游泳的描写,表达了生灵各适其性、各得其所的哲理。
"人生大化中,行止乃不定。" 人生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个人行为和停留都充满不确定性,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耕莘方自乐,幡然荅三聘。"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仕途的淡泊态度。
"二疏辞汉廷,贤哉孰能竞。" 诗人提到自己曾经两次上疏辞官,表明他不愿意在朝廷中争斗,这里的“贤哉孰能竞”体现了诗人对于贤才和世俗功利的看法。
"好爵何必萦,卑职在求称。" 诗人认为追求高官厚禄并非必要,只需要恪守本分即可得到赞誉。
"兹利苟获心,外物焉足病。" 这里表达了诗人的满足感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于外界纷争的超然态度。
"潍阳冲要地,书社古云盛。" 诗人描述了潍阳城区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这里的“书社”指的是聚集读书人的场所,显示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黍稷既丰穰,栋宇复辉映。" 这两句描绘了潍阳城内物资富饶和建筑宏伟的景象。
"谁云其俗夸,功利务相胜。" 诗人对当时社会上人们相互攀比、追求功名利禄的现状表示出批判态度。
"实敦诗与书,过化赖贤圣。" 这里强调了诗人对于文学和书籍的重视,以及对古代圣贤文化的传承和依赖。
"区区流窜馀,无以赞官政。" 诗人自谦自己的才华有限,无法为当今官府的治理政策唱赞歌。
"政平民乃康,第恐余不佞。" 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与人民安康的期望,同时也担忧自己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或实现这种愿景。
"岂无管幼安,高蹈辽海夐。" 这里提到的是历史上的贤臣管仲,他在《左传》中有“幼安”之说,即对年轻人的关怀和教导,同时也暗指诗人对于远方边疆地区的关注。
"生刍倘可招,敢不深起敬。" 诗人表达了如果能够受到召唤,就会深感荣幸并且给予最高的尊敬。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与思考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理想的追求。
词语解释
卑职的意思:◎ 卑职 bēizhí(1) [your humble servant]∶旧制州县以下的官对上司的自称卑职定效犬马之力(2) [minor official]∶低微的职位仕于梁室…止邑宰之卑职。——《陈书·沈炯传论》...
不佞的意思:(1).无口才。《论语·公冶长》:“ 雍 也,仁而不佞。” 邢昺 疏:“佞,口才也。”(2).谦辞,犹言不才。《左传·僖公十五年》:“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 宋 叶适 《上西府书》:“某不佞,自以为无三者之患而独有忧世之心。” 清 戴名世 《疑解》:“僕不佞,适有类於北宫子。”(3).用作谦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 明 高攀龙 《讲义·小引》:“不佞幸从诸先生后,不能无请益之言。”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该堂将我住址写下,而至今不将书目寄...
不定的意思:[释义](副)表示不肯定,后面一般有疑问代词或肯定和否定相叠的词组:我明天还~去不去呢! [构成]偏正式:不〔定...
冲要的意思:◎ 冲要 chōngyào[strategically important crossing] 军事上或交通上重要的地方。同“要冲”连年出塞,讨击鲜卑,还复各令屯列冲要。——《后汉书·南匈奴传》防遏冲要...
大化的意思:(1).谓化育万物。《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2).谓人生的重要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3).指生命。 晋 陶潜 《还旧居》诗:“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明 唐寅 《刘太仆墓志铭》:“大化奄忽,投轨泉途。”(4).指宇宙,大自然。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嗟大化之移易,悲性命之攸遭。” 晋 陶潜 《神释》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清 周亮工 《岁暮远为客嘉平廿四日赋》:“昭昭大化内,...
第恐的意思:只怕。表示拟测。 元 麻革 《守约斋为吕仲和作》诗:“第恐达者事,还为狷者嗤。” 元 麻革 《归潜堂为刘京叔赋》诗:“第恐遯世志,还负习隐讥。”...
栋宇的意思:◎ 栋宇 dòngyǔ[house;mansion;building] 泛指房屋...
二疏的意思:亦作“ 二疎 ”。指 汉宣帝 时名臣 疏广 与兄子 受 。 广 为太傅, 受 为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送者车数百辆,设祖道,供张 东都门 外。 晋 张协 《咏史》:“蔼蔼 东都门 ,群公祖二疎。”《隋书·韦世康传》:“欲追踪二 疎 ,伏奉尊命。” 唐 护国 《归山作》诗:“四皓将拂衣,二 疏 能挂冠。” 明 何景明 《蹇赋》:“予羡夫二 疏 之鉴止兮,齐县舆而脱驾。”...
幡然的意思:◎ 幡然 fānrán[change quickly and completely] 迅速而彻底地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幡然悔悟...
丰穰的意思:1.犹丰熟。 2.犹丰满;肥沃。...
敢不的意思:犹言说不定。 洪深 《走私》:“哼,怀里敢不还揣着手枪!”...
敢不的意思:犹言说不定。 洪深 《走私》:“哼,怀里敢不还揣着手枪!”...
高蹈的意思:◎ 高蹈 gāodǎo(1) [travel to a far place]∶远游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左传·哀公二十一年》(2) [be a hermit]∶过隐居的生活嘉遯龙盘,玩世高蹈。——晋· 张协《七命》...
高蹈的意思:◎ 高蹈 gāodǎo(1) [travel to a far place]∶远游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左传·哀公二十一年》(2) [be a hermit]∶过隐居的生活嘉遯龙盘,玩世高蹈。——晋· 张协《七命》...
耕莘的意思:相传 伊尹 未遇 汤 时耕于 莘 野,隐居乐道。见《孟子·万章上》。后用为典实。 宋 魏了翁 《送从子令宪西归》诗:“须知陋巷忧中乐,又识耕 莘 乐处忧。” 明 吴骐 《汉昭烈》诗:“金甌付托耕 莘 佐,玉几弥留《顾命》篇。” 清 洪楝园 《后南柯·檀谋》:“这係耕 莘 圣,当年记下,诗书所载总无差。”...
功利的意思:◎ 功利 gōnglì(1) [utility]∶功名利禄。多含贬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庄子·天地》(2) [material gain]∶功业所带来的利益民知诛罚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韩非子·难三》...
官政的意思:国家的政事。《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 陈澔 集说引 吕大临 曰:“古者四十始命之仕,五十始命之服官政。仕者为士以事人,治官府之小事也;服官政者为大夫以长人,与闻邦国之大事者也。” 宋 苏轼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诗:“薨薨晓鼓动,万指 罗沟坑 。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 清 朱仕琇 《朱梅崖乐闲图序》:“先生年五十一,正古人服官政之年。”...
过化的意思:谓经过其地而教化其民。亦指做地方官。 明 刘基 《述志赋》:“ 鲁 仲尼 之过化兮,焉役役而无所容其身。”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 虔中 为 王文成 过化之地,香火特盛。” 清 罗有高 《邓先生墓表》:“ 宋 周濂溪 先生过化 赣 南,未闻从游之士。”参见“ 过化存神 ”。谓经手花费钱钞。 王任叔 《疲惫者》:“我这二十年作工里,每年十元算,也得有二百元钱了。我这两百元钱,可不知谁给我偷了!我也不曾娶个把老婆,生个把儿子,过化去一百二百。”...
好爵的意思:(1).精美的酒器。借指美酒。《易·中孚》:“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高亨 注:“言我有美爵,与尔共之,即共饮此酒也。”(2).高官厚禄。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縈。”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虽假容於江皋,乃缨情於好爵。”...
何必的意思:[释义](副)有“为什么一定要”的意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构成]偏正式:何〔必 [例句]既然不会下雨;何必带伞。(作状语)...
辉映的意思:[释义](动)照耀,映射。 [构成]并列式:辉+映 [例句]灯光月色交相辉映。(作谓语)...
辽海的意思:◎ 辽海 Liáohǎi[southea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泛指现在辽宁省东南一带,古代这些地方常有战事。这里借指战场...
流窜的意思:[释义](动)乱逃(多指匪盗或敌人)。 [构成]并列式:流+窜 [例句]流窜犯。(作定语)...
平民的意思:[释义](名)泛指普通的人民(区别于贵族或特权阶级)。 [构成]偏正式:平(民 [例句]平民也应有政治地位。(作主语)...
起敬的意思:更加恭敬;产生敬慕之心。《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 郑玄 注:“起,犹更也。” 宋 朱熹 《跋赵中丞行实》:“ 赵公 之孝谨醇篤,虽古人犹难之,三復其书,令人起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如是千百不得一,得一则鬼神为起敬。”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
乔林的意思:◎ 乔林 qiáolín[high forest] 乔木林,一种从种子生长起来的森林;亦指树木高大的丛林...
区区的意思:◎ 区区 qūqū(1) [trivial;trifling;small]∶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区区之薛。——《战国策·齐策四》区区之地。——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何乃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区区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区区之数区区五毛钱区区小事,何足挂齿(2) [heart]∶犹方寸。形容人的心区区之心(3) [I]∶旧时谦辞,我区区向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4) (语气不庄重)此人非他,就是区区(5) [sincere;cordial]∶诚挚感...
人生的意思:[释义](名)人的生存和生活。 [构成]偏正式:人(生 [例句]人生观。(作定语)[同音]人声...
生刍的意思:亦作“ 生蒭 ”。1.鲜草。《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陈奂 传疏:“芻所以萎白驹,託言礼所以养贤人。”鲜草可养白驹。后因用作礼贤敬贤之典。《西京杂记》卷五:“夫人无幽显,道在则为尊,虽生蒭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赠君生蒭一束。” 宋 黄庭坚 《迎醇甫夫妇》诗:“策马得行休更秣,已令童稚割生芻。”(2).指贤人;贤能。 南朝 宋 鲍照 《从过旧宫》诗:“空费行苇德,採束谢生芻。” 南朝 梁 吴均 《赠周兴嗣》诗之一:“愿持 江 南蕙,以赠生芻人。”(3).指代《诗·小雅·白驹》...
黍稷的意思:(1).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珍黍稷之收,而不觉秀之者丰壤也。”(2).《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 宋 韩琦 《寄题广信君四望亭》诗:“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 王闿运 《上征赋》:“访故 宋 之殿闕兮,宜黍稷之离离。”参见“ 黍离麦秀 ”。...
书社的意思:◎ 书社 shūshè(1) [reading group]∶旧时文人组织的读书会(2) [press]∶出版书刊的机构,如齐鲁书社、岳麓书社等...
外物的意思:(1).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庄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龙逄 诛, 比干 戮, 箕子 狂, 恶来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约 《述僧中食论》:“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 唐 高适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诗:“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宋 曾巩 《救灾议》:“先王之於救灾,髮肤尚无所爱,况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赠林公辅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为外物所移夺者,自轻者也。”(2).谓超脱于物欲之外...
无以的意思:◎ 无以 wúyǐ[endless;ceaseless] 即“无已”,不停止,不得已无已人,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无管的意思:犹无论。 萧红 《生死场》七:“全村表示着过节,菜田和麦地,无管什么地方都是静静的,甜美的。”...
贤圣的意思:(1).道德才智极高。《六韬·盈虚》:“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盖 太姜 渊智非常,虽 太王 之贤圣,亦与之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吾家四六》:“念叠矩重规,当贤圣之君七作。”(2).道德才智极高的人。《战国策·赵策二》:“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周京 赫赫, 成 康 之至教蔑闻; 鲁国 巖巖,贤圣之餘风可坠。”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六岁受《孝经》、《论...
相胜的意思:(1).相称。 汉 王充 《论衡·案书》:“薄厚不相胜,华实不相副,则怒而降祸。”(2).相互压服,制约。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相胜以力,相高以言,而名实乱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墨子·经下》和《经说下》中明白地表现了五行相胜之说:‘五行毋常胜,说在宜。’”...
行止的意思:◎ 行止 xíngzhǐ(1) [whereabouts]∶行动的踪迹行止难测(2) [act;move]∶行动;活动(3) [behaviour;conduct]∶犹言一举一动故大英雄见得定,识得破,不偷一时之欢娱,坏自己与他的行止。——《三刻拍案惊奇》...
要地的意思:◎ 要地 yàodì(1) [important place;strategic point]∶重要的地方(军事上说)(2)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position] 指显要的地位身处要地...
重渊的意思:(1).《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后遂以“重渊”指深渊。 汉 班固 《答宾戏》:“欲从堥敦而度高乎 泰山 ,怀氿滥而测深乎重渊。” 晋 陆机 《文赋》:“於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2).引申为极深极低处。 宋 范仲淹 《南京书院题名记》:“﹝文学之器﹞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东俯 放光寺 ,如在重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