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诗似欲得吾弟一转语耳乃报札谓不能分痛又云四大为累只得调耐因更成数语
明 · 王世贞
后痛犹未来,前痛已过去。
唯有刹那痛,与我复无与。
欲觅止痛者,亦复不知处。
是以忽见宽,寝息了如素。
循览分痛言,将无手足故。
与约更不痊,割弃门外路。
唯有刹那痛,与我复无与。
欲觅止痛者,亦复不知处。
是以忽见宽,寝息了如素。
循览分痛言,将无手足故。
与约更不痊,割弃门外路。
鉴赏
这首诗《后痛》由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痛苦的思考。
首先,“后痛犹未来,前痛已过去。”这两句描绘了人生的痛苦是连续不断的,过去的痛苦已经消逝,而未来的痛苦还未降临,暗示着人生中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且总是接踵而至。
接着,“唯有刹那痛,与我复无与。”这句话强调了短暂的痛苦虽然存在,但与永恒的痛苦相比,它们只是瞬间的,可以被接受和理解。
“欲觅止痛者,亦复不知处。”表达了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是困难的,因为痛苦的本质可能难以完全消除或改变。
“是以忽见宽,寝息了如素。”意味着在面对痛苦时,人们可能会突然感到宽慰,就像平静的夜晚一样,内心得以安宁。
“循览分痛言,将无手足故。”这句诗探讨了痛苦的根源,可能是由于身体(四大:地、水、火、风)的限制或缺陷,因此寻求内心的调适和耐受成为一种选择。
“与约更不痊,割弃门外路。”最后,诗人似乎在说,即使与人约定或寻求帮助也无法彻底治愈痛苦,因此,与其依赖外在的帮助,不如割舍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专注于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痛苦的本质、来源以及如何面对和超越痛苦的主题,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苦难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