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吴厚秀才见赠三首(其三)
宋 · 苏辙
一卷新诗锦一端,掉头吟讽识芳酸。
哀歌永夜悲牛角,朗咏扁舟笑杏坛。
间发笙簧犹可拟,弃捐斤斧定知难。
继君高韵君应笑,咀嚼归途久据鞍。
哀歌永夜悲牛角,朗咏扁舟笑杏坛。
间发笙簧犹可拟,弃捐斤斧定知难。
继君高韵君应笑,咀嚼归途久据鞍。
翻译
一卷新诗犹如锦绣的一端,我摇头吟诵品味其中的芬芳酸楚。在漫长的夜晚,悲伤的歌声如同牛角般凄厉,而在明亮的船上,我欢快地朗诵,笑对杏坛。
偶尔吹奏的笙簧音乐尚可比拟,但放弃粗重的工作必定困难重重。
你若能继承这高尚的韵律,想必会心一笑,回味这段旅程,长久地坐在马鞍上咀嚼着这些诗篇。
注释
新诗:新的诗歌作品。芳酸:比喻诗歌中的情感深沉或苦涩。
牛角:比喻悲伤的声音或情绪。
杏坛:古代教育的象征,此处指讲学之处。
笙簧:中国古代的管乐器,此处代指音乐。
斤斧:斧头等工具,这里比喻繁重的工作。
高韵:高尚的韵律,指诗歌的艺术价值。
据鞍:骑在马鞍上,形容长途跋涉或旅途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次韵的形式回应吴厚秀才的赠诗。诗中,诗人将吴秀才的新诗比作一端精美的锦缎,通过吟诵品味,感受到其中深沉的情感。他以"哀歌永夜悲牛角"形容诗中的哀伤之情,而"朗咏扁舟笑杏坛"则展现出诗人在欣赏中找到一丝慰藉,如同扁舟独游时对杏坛(孔子讲学之地)的向往和欢笑。
接着,诗人认为吴秀才的诗歌才华如同笙簧般悠扬,但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如弃捐斤斧,他也深知不易。最后,诗人表示自己在回味吴秀才的佳作时,仿佛长途骑行中久久地坐在马鞍上细细咀嚼,表达了对吴秀才诗才的敬佩和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吴秀才的诗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欣赏与感慨,展现了宋词中对文人墨客才情的推崇和对创作过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