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袁沔阳枉寻水塘庵下榻谈禅有独往之兴别后戏作却寄留之
明 · 胡直
参侍给孤园,皈依得世尊。
双林一以寂,半偈两无言。
慧剑宜剸象,禅枝足叩阍。
达人无不可,莫羡隐空门。
双林一以寂,半偈两无言。
慧剑宜剸象,禅枝足叩阍。
达人无不可,莫羡隐空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中一位名为袁沔阳的访客,不畏旅途劳顿,特意来到水塘庵与僧人交谈禅理的情景。诗人通过“独往之兴”这一词,巧妙地表达了袁沔阳对禅学的深厚兴趣和追求,以及他不拘泥于世俗,勇于探索的精神。
“参侍给孤园,皈依得世尊。”开篇即以佛教圣地“给孤园”和“世尊”(即佛祖)为喻,暗示了禅宗修行的神圣性和对佛法的虔诚追求。这不仅展现了袁沔阳的宗教信仰,也预示了两人深入探讨禅理的氛围。
“双林一以寂,半偈两无言。”“双林”常指释迦牟尼成道之处,这里象征着两位对话者在寂静中领悟佛法,通过简短的“半偈”(佛教中简短的教义或经文),无需多言,便能心领神会,达到了心灵的共鸣。
“慧剑宜剸象,禅枝足叩阍。”“慧剑”比喻智慧的利刃,用来斩断烦恼;“禅枝”则象征着禅宗的教义。这两句诗表达了通过智慧的启迪和禅宗的实践,可以去除内心的障碍,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达人无不可,莫羡隐空门。”最后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不必羡慕遁入空门的避世生活,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理,达到内心的和谐与自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袁沔阳访友谈禅的描绘,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生活的哲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和内心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