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林彦恭并柬王参议二首(其二)
明 · 董纪
阳春既寡和,聒耳皆下里。
鸮鸣何足怪,鹊噪未必喜。
日及夜方开,蜉蝣暮不死。
近观众物情,变灭无定理。
鸮鸣何足怪,鹊噪未必喜。
日及夜方开,蜉蝣暮不死。
近观众物情,变灭无定理。
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声音与生存状态,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思考。首句“阳春既寡和,聒耳皆下里”点明了春天万物复苏,但并非所有声音都和谐悦耳,暗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接下来,“鸮鸣何足怪,鹊噪未必喜”通过对比鸱鸮(猫头鹰)的叫声和喜鹊的鸣叫,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看似不和谐声音的包容态度,并引出对事物表面现象与内在意义的思考。
“日及夜方开,蜉蝣暮不死”则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辩证关系,蜉蝣虽生命短暂,却在夜晚依然存活,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最后,“近观众物情,变灭无定理”总结了自然界中万物变化无常,强调了理解自然现象需要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声音与生命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复杂世界中不变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