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胡歌七首(其三)
隋 · 无名氏
我昔西化时。
登上华狱山。
北向视玄冥。
秦川荡然平。
汉少杂类多。
不信至真言。
吾后千馀年。
白骨如丘山。
尸骸路草野。
流血成洪渊。
不忍见子苦。
故作大秦吟。
哀叹二十颂。
以示通中贤。
见机降时世。
不值苦以辛。
登上华狱山。
北向视玄冥。
秦川荡然平。
汉少杂类多。
不信至真言。
吾后千馀年。
白骨如丘山。
尸骸路草野。
流血成洪渊。
不忍见子苦。
故作大秦吟。
哀叹二十颂。
以示通中贤。
见机降时世。
不值苦以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忧虑。开篇“我昔西化时”,诗人回忆往昔,似乎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接着“登上华狱山”、“北向视玄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邃、辽远的意境,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秦川荡然平”、“汉少杂类多”,这两句对比强烈,前者描述的是历史上的繁荣景象,后者则揭示了社会风气的单一与保守。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现代局限的反思。
“吾后千馀年”到“不忍见子苦”,这一部分是诗人对未来世界的担忧与同情。他预见到千年之后的社会将充满苦难,满目疮痍,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故作大秦吟”、“哀叹二十颂”,诗人决定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二十首诗歌的哀叹,希望能够引起“通中贤”的共鸣,即那些能够理解并有所作为的智者。这不仅是对未来的呼唤,也是对现实的警醒。
最后,“见机降时世”到结尾,诗人呼吁人们在合适的时候采取行动,改变现状,避免陷入痛苦之中。这种对社会变革的渴望,是对人性光辉的呼唤,也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未来的忧虑,更体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