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浈阳至穗城江行有作(其一)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欲雨空蒙翠益深,秋光不逐夕阳沉。
虚无树影迷烟棹,幽咽猿声和水琴。
石叠青螺全作髻,峰抽碧玉半成簪。
谽谺洞口云争吐,湿尽衣裘冷不禁。
虚无树影迷烟棹,幽咽猿声和水琴。
石叠青螺全作髻,峰抽碧玉半成簪。
谽谺洞口云争吐,湿尽衣裘冷不禁。
鉴赏
此诗描绘了江行途中所见之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情感交融。首句“欲雨空蒙翠益深”,描绘了一幅雨前的朦胧景象,翠色更加浓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接着,“秋光不逐夕阳沉”一句,巧妙地将秋日的光线与时间流逝的意象结合,表现了时光的流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虚无树影迷烟棹”中,“虚无”二字增添了画面的缥缈感,树影在烟雾中若隐若现,与行舟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幽咽猿声和水琴”则通过猿猴的啼鸣与流水的潺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自然界的和谐乐章,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听觉元素。
“石叠青螺全作髻,峰抽碧玉半成簪”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山石比作青螺,山峰比作碧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石与山峰的形态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谽谺洞口云争吐,湿尽衣裘冷不禁”则描绘了山洞口云雾缭绕、云气争涌的壮观景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清凉与寒冷,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多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感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行途中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状态的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