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御史汴渠
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
维汴亦如此,浚源在淫荒。
归作万世利,谁能弛其防。
夷门筑天都,横带国之阳。
漕引天下半,岂云独荆扬。
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
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自宜富京师,乃亦窘盖藏。
征求过夙昔,机巧到莛芒。
御史闵其然,志欲穷舟航。
此言信有激,此水存何伤。
救世讵无术,习传自先王。
念非老经纶,岂易识其方。
我懒不足数,君材仍自强。
他日听施设,无乃弃篇章。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弊秦:削弱秦国。渠成:水利工程完成。
末流:长远的效果。
淫荒:放纵荒废。
寡老:老人孤儿。
盖藏:仓库。
征求:征敛。
机巧:苛政细密。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
施设:实施措施。
翻译
郑国本想削弱秦国,水利工程完成后反使秦国富强。起初的意图已显狭隘,长远的效果更为显著。
如同汴水一样,源头治理若放纵荒废。
原本期望带来万世的利益,谁又能放松防备呢?
夷门建起巍峨天都,横跨国都的南边。
它引导着天下的漕运,岂止局限于荆扬地区。
财富流入空旷的仓库,租税汇集于陈郡太仓。
东南之地百年来,老人孤儿无余粮。
本应使京城富足,却反而让仓库困窘。
征敛过于过往,苛政细密如芒刺。
御史忧虑这种情况,希望能改革舟航制度。
这些言论确有激愤之意,河水又何罪之有?
拯救世界并非无策,古人之道早有传承。
不是我不懂治国之道,只是不易找到良策。
我才能平庸不足论,而你才华出众。
将来听凭你去实施,只怕会遗忘这些古训。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表达了对国家治水工程的关心和思考。诗中通过描述郑国与秦国的历史变迁,以及汴河的兴衰变化,反映出作者对于国家治理与水利工程的深刻认识。
首句“郑国欲弊秦,渠成秦富彊”表明了郑国曾希望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来削弱秦国,但结果却是秦国因之而更加富强。这两句点出了水利工程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接着,“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长”说明了最初的美好愿景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平庸,但其成就却能历久弥新。这里的“本始”和“末流”分别指代水利工程的开端和后续影响,表达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哲理。
“维汴亦如此,浚源在淫荒”进一步强调了汴河(即黄河)同样经历了这样的变迁,其源头位于遥远而且艰险的地方。这里通过对汴河的描述,凸显出治理水患的艰难和必要。
“归作万世利,谁能弛其防”表达了作者希望这些水利工程能够造福后人,但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谁能够放松对这些工程的维护?
下文“夷门筑天都,横带国之阳。漕引天下半,岂云独荆扬”描绘了水利工程壮观的景象和其重要性,其中“夷门”、“横带”等都是形容水道的宏伟,而“岂云独荆扬”则是在反问谁能说这种成就只是某一地区的荣耀。
接下来,“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粮”描述了通过水利工程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粮食储备情况。这里的“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表明了物资丰富到可以填满仓库,而“东南一百年”则是指这种繁荣状态能够持续很长时间。
“自宜富京师,乃亦窘盖藏。征求过夙昔,机巧到莛芒”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对于国家经济和粮食储备的重视,以及对技术创新和物资积累的期望。
紧接着,“御史闵其然,志欲穷舟航。此言信有激,此水存何伤”表达了御史(即监察官员)对于治理水患的关注,以及作者本人的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并非空谈。
最后,“救世讵无术,习传自先王。念非老经纶,岂易识其方。我懒不足数,君材仍自强。他日听施设,无乃弃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治理国家和解决水患问题的迫切心情,以及对历史经验的尊重和学习态度。这里,“救世讵无术”反映了作者对于救济民众的急切感,通过“习传自先王”表明了他对于前人智慧的继承。而“我懒不足数”则是说自己虽然不擅长诗文,但仍然会倾听他人的建议和安排,不会轻易放弃这方面的努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安石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也反映出其深厚的政治理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