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戏题葆真阁赏析

戏题葆真阁

宋 · 黄庭坚
真常自在如来性,肯綮修持祗益劳。
十二因缘无妙果,三千世界起秋毫。
有心便醉声闻酒,空手须磨般若刀。
截断众流寻一句,不离兔角与龟毛。

拼音版原文

zhēnchángzàiláixìngkěnqìngxiūchízhīláo

shíèryīnyuánmiàoguǒsānqiānshìjièqiūháo

yǒuxīn便biànzuìshēngwénjiǔkōngshǒubānruòdāo

jiéduànzhòngliúxúnjiǎoguīmáo

注释

真常:永恒不变的真理状态。
如来性:佛性的本质。
肯綮:关键之处,比喻修行的关键点。
祗益劳:只会增加劳累,表示执着无益。
十二因缘:佛教中的因果关系理论。
妙果:极好的结果。
三千世界:佛教中的宇宙观,形容世界的广大。
秋毫:极其微小的事物。
声闻酒:比喻追求声名的诱惑。
般若刀:般若(智慧)的象征,意指智慧之剑。
众流:世间的各种潮流或纷扰。
一句:指真理或佛法的核心教义。
兔角与龟毛:比喻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物,暗示真理可能隐藏在平凡之中。

翻译

真常自在如同如来本性,执着修行只会徒增劳累。
十二种因果关系中没有真正的善果,微小的变化能引发三千世界的变动。
只要有欲望就会沉溺于声闻之道,空手求道需磨砺般若智慧之剑。
在世间纷扰中寻求真理,不离弃看似荒谬的兔子角和龟毛寓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戏题葆真阁》,以佛教禅宗的观念为题材,寓言深刻,富有哲理。首句“真常自在如来性”强调了佛性的本然自在,接着“肯綮修持祗益劳”指出执着于修行反而增加烦恼,暗示了修行应超脱于形式。接下来,“十二因缘无妙果”借用佛教的因果观念,说明世间万物皆无固定的结果;“三千世界起秋毫”则形象地描绘了世界的细微变化。

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主题,“有心便醉声闻酒,空手须磨般若刀”,借“声闻酒”和“般若刀”比喻,表达出只有放下执着,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智慧。最后,“截断众流寻一句,不离兔角与龟毛”运用寓言,表达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真理就像在兔子角和龟毛之间寻找答案,虽难却要坚持不懈。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禅宗的视角,探讨了修行的真谛,以及如何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智慧。黄庭坚的笔触生动而富有深意,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