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兴道观有感五首(其四)
宋末元初 · 方回
山门藓兽石嶙峋,三耳翁今去几春。
蝼蚁与谁频作梦,茯苓应更长如人。
土馒头里无仙骨,金仆姑边尚战尘。
焉得亦如酒家叟,一茅庵住自由身。
蝼蚁与谁频作梦,茯苓应更长如人。
土馒头里无仙骨,金仆姑边尚战尘。
焉得亦如酒家叟,一茅庵住自由身。
注释
山门:寺庙的大门。藓兽:苔藓覆盖的兽形装饰。
嶙峋:崎岖不平的样子。
三耳翁:指有三个耳朵的老人。
去几春:离开有多久了,春天作为时间单位。
蝼蚁:蝼蛄,一种昆虫。
茯苓:一种菌类植物,古人认为有药用价值。
更长如人:生长得像人一样长久。
土馒头:指坟墓,形状像馒头。
仙骨:传说中的仙人遗骨。
金仆姑:古代兵器名,此处可能象征战争。
战尘:战争留下的痕迹。
焉得:如何能够。
酒家叟:卖酒的老者。
茅庵:简陋的小草屋。
自由身:自由自在的生活。
翻译
山门外苔藓覆盖的兽形石雕显得峥嵘不平,那个三只耳朵的老者如今离开多久了呢?蝼蛄和谁频繁地做着梦,也许茯苓生长得更像人一般长久。
在那泥土堆成的小坟包里,没有仙人的遗骨留存,金仆姑附近还残留着战争的尘埃。
哪里能像那位酒家老者,住在一间小茅庵里,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山中修行的景象。开篇“山门藓兽石嶙峋,三耳翁今去几春”两句,勾勒出一幅幽深静谧的山谷图景,其中“藓兽”指的是长满了苔藓的野兽,“石嶙峋”形容山石参差不齐,而“三耳翁”则是对隐者的昵称,表明他已经度过了不少年华。接下来的“蝼蚁与谁频作梦,茯苓应更长如人”两句,则通过蝼蚁常做的梦和茯苓草的高大来比喻隐者修行之志向远大。
第三、四句“土馒头里无仙骨,金仆姑边尚战尘”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超然与不屑一顾。其中,“土馒头”是对凡人墓葬的形象描绘,“金仆姑”则是一种神话中的仙兽,常见于道教典籍,这里用来比喻战乱之地,隐者并不追求世间的虚名和权力。
最后两句“焉得亦如酒家叟,一茅庵住自由身”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酒家叟”指的是能在酒馆中享受简单快乐生活的老者,而“一茅庵住自由身”则是隐者自己选择的一种清贫而自在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映衬,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与修行、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思考,以及他个人对于简单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