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四兄往杭后寄
离魂悽欲断,孤抱郁难开。
太守堤边柳,徵君宅畔梅。
过逢如见忆,烦寄一枝来。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所作的《送四兄往杭后寄》,表达了诗人送别兄弟时的深情与思念。首句“临别强言笑”,描绘了离别之际,尽管心中充满哀伤,诗人仍试图以笑容掩饰离愁,显示出对兄弟的关怀和不舍。次句“独归情转哀”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独自返回后的孤独与悲凉。
“离魂悽欲断,孤抱郁难开”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离别的灵魂仿佛要断裂,内心的愁苦难以舒展,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痛苦。接下来,诗人通过“太守堤边柳,徵君宅畔梅”这两句,借景抒情,将对兄弟的思念寄托于堤边的柳树和宅畔的梅花,暗示兄弟如同这些常青之物,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引起诗人无尽的回忆。
最后两句“过逢如见忆,烦寄一枝来”,诗人期盼着兄弟能在他人的相遇中,如见到自己一般想起他,并麻烦对方将一枝梅花寄来,以此表达对兄弟的深深思念和渴望重逢的愿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和象征性的意象,展现了送别时的复杂情绪,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
词语解释
别强的意思:倔强执拗。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一折:“多劳费心,只是我姐姐太彆强些。”《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我的儿,你爹死了,我只看得你一个,你何苦凡事与我彆强!”...
徵君的意思:征士的尊称。《后汉书·黄宪传》:“友人劝其仕, 宪 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徵君。” 晋 皇甫谧 《高士传·韩康》:“亭长以 韩徵君 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 五代 张观 《过衡山赠廖处士》诗:“未向 漆园 为傲吏,定应明代作徵君。” 清 戴名世 《李烈妇传》:“其曾大父曰 钟元 ,在 明 天启 、 崇禎 间,以气节名於时,屡被徵召不出,天下所称 孙徵君 者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中国 是隐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时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
孤抱的意思:无人理解的志向。 唐 韦应物 《答徐秀才》诗:“清诗舞艷雪,孤抱莹玄冰。” 宋 道潜 《庐山杂兴》诗之十二:“百舌语空林,关关催欲晓。众鸟亦和鸣,为我释孤抱。” 清 宋儒醇 《二子过白门寄讯老友》诗:“ 白门 有老友,飘荡如风旌。一别十五年,孤抱向谁倾?” 黄节 《过岭学祠》诗:“孤抱向人无可説,晚祠香火自縈迴。”...
过逢的意思:(1).犹遭逢。《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哀帝 建平 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稾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詔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 唐 杜甫 《简吴郎司法》诗:“却为姻婭过逢地,许坐层轩数散愁。”(2).犹过从。 唐 韩愈 《朝散大夫尚书库部郎中郑君墓志铭》:“俸禄入门,与其所过逢,吹笙弹筝,饮酒舞歌,詼调醉呼,连日夜不厌,费尽不復顾问。”参见“ 过从 ”。...
离魂的意思:(1).指远游他乡的旅人。 前蜀 韦庄 《家叔南游却归因献贺》诗:“旅梦远依 湘水 阔,离魂空伴 越 禽飞。” 明 刘基 《正月十五夜灯花大开作》诗:“漫沽浊酒餉离魂,岂必忘忧惟树萱。”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2).指游子的思绪。 宋 柳永 《满江红》词之四:“两两栖禽归去急,对人相并声相唤。似笑我、独自向长途,离魂乱。”《花月痕》第八回:“卅年聚散总关情,销尽离魂是此行!去日苦多来日少,春风凄切子规声。”(3).脱离躯体的灵魂。 宋 ...
临别的意思:即将分别、告别的意思。...
强言的意思:亦作“彊言”。犹强谏。《管子·宙合》:“夫强言以为僇,而功泽不加。” 宋 欧阳修 《论逐路取人札子》:“而言又不足取信於人主,则厚颜尸禄,岂敢偷安而久处乎?故犹此彊言,乞赐裁择。”亦作“彊言”。强为之说,硬说。《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四·乌夜啼四》:“可怜乌臼鸟,强言知天曙。”...
太守的意思:◎ 太守 tàishǒu[prefect] 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太守即遣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自谓也。——宋· 苏轼《教战守》太守与客来饮。太守宴也。...
言笑的意思:◎ 言笑 yánxiào[talk and laugh;talk cheerfully] 说笑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人态度庄重)...
一枝的意思:(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