讥谢十三
宋 · 刘敞
利交势相营,义交气相得。
千岁若旦暮,万里犹咫尺。
昔我相闻声,但嫌未相识。
今我相同游,又恨莫相益。
同时复同道,同官又同籍。
平生重结交,然诺亦自惜。
子为太守丞,我为里中客。
虽复戒疏数,不应事形迹。
千岁若旦暮,万里犹咫尺。
昔我相闻声,但嫌未相识。
今我相同游,又恨莫相益。
同时复同道,同官又同籍。
平生重结交,然诺亦自惜。
子为太守丞,我为里中客。
虽复戒疏数,不应事形迹。
鉴赏
此诗《讥谢十三》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对比“利交”与“义交”,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两种不同态度及其后果。
首句“利交势相营,义交气相得。”指出在利益驱动下的交往往往伴随着权势的追逐,而基于道义的交往则能心气相通。接着,“千岁若旦暮,万里犹咫尺。”以夸张的手法强调,真正的友谊能跨越时间的长河和空间的距离,如同近在咫尺。
“昔我相闻声,但嫌未相识。”表达了过去虽已听到对方的名声,却因未能直接接触而感到遗憾。“今我相同游,又恨莫相益。”则说明现在虽然有机会一同活动,却又担心无法相互助益,流露出一种微妙的矛盾心理。
“同时复同道,同官又同籍。”点明了双方不仅在时间上同步,在志趣、职业乃至籍贯上也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平生重结交,然诺亦自惜。”表明两人对友情的重视,即使是简单的承诺也会倍加珍惜。
最后,“子为太守丞,我为里中客。”具体指出了两人的身份差异,谢十三是太守的副手,而诗人自己则是乡里的客人。“虽复戒疏数,不应事形迹。”则表达了尽管存在身份上的差异,但在友情面前,这些都不应成为障碍,应当保持真诚和适度的交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友情的不同理解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它既是对传统友谊价值的颂扬,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