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妙峰亭
宋 · 苏轼
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
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镮。
池台半禾黍,桃李馀榛菅。
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
使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
时要声利客,来洗尘埃颜。
新亭在东阜,飞宇凌通阛。
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
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
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
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
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
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
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
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镮。
池台半禾黍,桃李馀榛菅。
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
使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
时要声利客,来洗尘埃颜。
新亭在东阜,飞宇凌通阛。
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
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
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
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
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
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
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挂:高悬。云阙:楼阁高耸入云。
含风湾:微风吹拂的宽阔水域。
清泚:清澈的流水。
铜镮:铜制的环状装饰。
半禾黍:半是庄稼半是荒芜。
榛菅:杂草丛生。
班班:形容车马众多。
使君:古代对地方官的尊称。
闲:悠闲、超脱。
声利客:追求名声利益的人。
新亭:新建的亭子。
飞宇:飞檐。
通阛:繁华的市集。
古甃:古老的井壁。
翠壁:青翠的墙壁。
蓬艾:野草。
压:覆盖。
翻译
高高的楼阁挂云边,宽广的湖面含风轻摇。打开门让清水流淌,映照出一对铜环明亮。
池塘和平台长满谷物,桃李树旁杂草丛生。
无人回头顾盼,夕阳下车辆络绎不绝。
这里的使君超凡脱俗,心如古佛般宁静。
他偶尔会邀请追求名利的人,来洗涤尘世的容颜。
新亭位于东山之巅,飞檐直入繁华市区。
古老的井壁磨砺成翠绿,霜林中飘散着如烟的秀发。
孤云环绕着商丘,芳草绵延至杏山。
在这上下皆法界,我在此间逍遥人间。
亭子矗立在高峰之上,隐没在蓬艾丛中。
五座老峰压在彭蠡湖畔,三座山峰照亮潼关。
它们虽小如拳石,却难以用一捧水衡量。
恳请您为我指点,以免我频繁攀登劳顿。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南都妙峰亭》。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咏叹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的诗句。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开篇“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便设定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高耸入云的山峰与广阔容纳风光的谷地时的心情。紧接着,“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镮”则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面,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诗中还通过“池台半禾黍,桃李馀榛菅”等句子,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生机勃发的描绘,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远的情怀。然而,在这样的美好景色面前,“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却又流露出一种孤独与苍凉,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使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脱尘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之后,“时要声利客,来洗尘埃颜”则是对朋友或知音的一种召唤,希望在喧嚣红尘中找到理解和共鸣。
最后,“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等句子,又一次强调了自然之美与诗人内心的交响。在这里,作者似乎已经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至境,即“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在山水田园诗歌方面的高超造诣,更重要的是,它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和哲学思考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