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篇(其一)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猛虎不食人,食人必豪贤。
为天生羽翼,飞渡大河间。
我弓既已良,我马亦已闲。
踟蹰不忍射,恐非天所安。
天安惟猛虎,作威予敢侮。
腐肉如山丘,所甘惟肺腑。
猛虎不见人,见人则不取。
所见尽禽鹿,人立而虞麋。
肥者噬无馀,瘠者以为脯。
麒麟与凤凰,不足为粪土。
为天生羽翼,飞渡大河间。
我弓既已良,我马亦已闲。
踟蹰不忍射,恐非天所安。
天安惟猛虎,作威予敢侮。
腐肉如山丘,所甘惟肺腑。
猛虎不见人,见人则不取。
所见尽禽鹿,人立而虞麋。
肥者噬无馀,瘠者以为脯。
麒麟与凤凰,不足为粪土。
鉴赏
这首诗《猛虎篇》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以猛虎为题材,借猛虎之口表达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中开篇即以“猛虎不食人,食人必豪贤”两句,揭示了猛虎的本性与人类的道德抉择之间的对比。猛虎作为自然界中的强者,其本能是捕食弱小,但若捕食的是豪杰贤士,则显示出其选择的智慧与道德界限。这种对比,暗含了对人类社会中强者对弱者的欺凌行为的批判。
接着,“为天生羽翼,飞渡大河间”,描述了猛虎拥有飞翔的能力,象征着其力量与自由。然而,猛虎在面对弓箭与战马时,却表现出一种犹豫与不忍,这反映了猛虎对自身力量的谨慎使用,以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这一段落中,猛虎的形象从自然界的霸主转变为对生命持有敬畏之心的存在,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平等与道德约束的思考。
“天安惟猛虎,作威予敢侮”一句,将猛虎置于天道之下,强调其虽强大,但仍需遵循自然法则,不可任意妄为。这不仅是对猛虎的告诫,也是对人类社会中权力滥用现象的隐喻。
“腐肉如山丘,所甘惟肺腑”描绘了猛虎的饮食习惯,强调其对食物的选择,而非仅仅基于生存需求。这暗示了人类社会中对于资源的贪婪追求,以及对道德底线的忽视。
最后,“猛虎不见人,见人则不取。所见尽禽鹿,人立而虞麋”通过猛虎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类社会中某些行为的讽刺。猛虎认为人类(禽鹿)的行为令人厌恶,而真正的猎物应该是那些站立如人的麋鹿,这里隐含了对人类社会中伪善与虚伪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猛虎的形象,巧妙地融入了对人性、道德、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