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茅屋漏赏析

茅屋漏

明 · 薛瑄
辛丑进士河汾客,早向中州买居宅。
宅有茅屋八九间,补葺聊以蔽床席。
进士所好惟诗书,衣食取足无剩馀。
朝朝暮暮诵周孔,行行坐坐歌唐虞。
以兹狂僻误生理,老屋支撑几星纪。
前月大风撮茅去,今月久雨漏不已。
移床徙榻那得乾,堆书捲被空长叹。
文章不足补穿漏,翻为儿女生腼颜。
豪家大屋足欢笑,已觉纨裤轻儒冠。
却忆唐朝老工部,西蜀草堂几风雨。
亦有官居鼎鼐尊,欲起楼台无处所。
昔贤穷达还复然,我何愠此沾湿苦。
且待天晴饱读书,比屋渠渠不须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明朝进士薛瑄在中州购置的茅屋生活境况,展现了其对诗书的热爱以及因茅屋漏雨而产生的无奈与感慨。

薛瑄早年在河汾客居,后来在中州购得一处住宅,虽仅有八九间茅屋,但足以遮蔽床席。他喜好诗书,生活简朴,每日诵读周公孔子之言,歌颂唐虞盛世。然而,这种狂热于学问的生活方式导致他忽略了生计,使得老屋仅能勉强支撑。前月大风将茅屋掀去部分屋顶,紧接着连绵大雨使得房屋漏水不止,薛瑄不得不在潮湿的环境中移床换榻,书籍和被褥也难以保持干燥,只能徒增叹息。

薛瑄感叹文章不足以解决茅屋的穿漏问题,反而让他的儿子们感到羞愧。相比之下,豪富之家的大屋充满欢声笑语,富贵子弟似乎对儒家学者的帽子不屑一顾。他回忆起唐朝工部尚书杜甫在西蜀草堂经历的风雨,以及那些拥有高官显爵的人,虽然地位尊崇,却也未能建造起理想的居所。薛瑄认为,古代贤人无论贫富都经历了相似的起伏,自己对茅屋的湿冷之苦不应感到愠怒。他决定等待天晴后,继续饱读诗书,不必过于忧虑房屋的状况。

这首诗通过薛瑄的个人经历,反映了明代文人士子在追求学问与理想时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生活的共鸣与反思。